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携妻驻村扶贫忙 帮扶支教两相依
——记中国电子派驻仁义村第一书记郁万盛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1-18

携妻下西和,支教又帮扶。

晨听强国音,暮录主席语。

走遍仁义沟,访尽贫困户。

笑问哪里来,吾乡安心处。

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是中国电子旗下长风科技派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十里镇仁义村的第一书记郁万盛,来到仁义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后所作。

守初心:提振致富信心

仁义村位于西和县十里镇,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231户1086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698人。自2015年长风科技派驻帮扶工作队以来,仁义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只要一走进仁义村,映入眼帘的便是白墙黛瓦的民居,古香古色的护栏,还有潺潺流淌的小河水。

“我是主动申请来帮扶的。”郁万盛说道,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感情,“通过公司这几年的帮扶,我对这边的情况也比较熟悉,想来这儿帮老乡们解决一些问题。”

“仁义村要脱贫致富,首先要改变村里的干群关系!”郁万盛说,“我们公司派干部入驻仁义村后,就从如何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着眼,从为民办实事着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村里修路、修桥、修建小学……慢慢地,村民对我们的驻村干部越来越认可。”

郁万盛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配合水务部门,为全部农户实施了防冻软管改造工程;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小花园、修建卫生厕所、进行庭院硬化;走村串户,摸情况、找问题,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找路子……

担使命:扎实驻村帮扶

长风科技在修建河堤和护栏等方面投入了专项资金,再加上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村民们现在都搬进了新房子,拆掉了旧房子,美丽乡村的雏形开始显现。

“49岁的刘老三常年与其母亲一起生活,性格比较孤僻,不喜与人交谈。我们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给他安排了一个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这样既有了一定收入,也可以更好地照顾他的母亲。”郁万盛介绍道。

不仅如此,郁万盛为了改变刘老三这种性格,开始时不时往他家里跑,陪他聊天。逐渐地,刘老三的自信心找了回来,并开始下大力气修葺自己的屋院。

为了激励刘老三保持这份积极向上的态度,郁万盛自掏腰包给刘老三家里买了一个取暖炉,刘老三母亲激动地说:“郁书记啥都惦记着我,我最怕冷,天气冷了老寒腿就犯病了,他知道后就给我买了一个炉子,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从来不叫他郁书记或者郁队长,我都叫哥,他对我就像对亲人一样,我心里非常感动。”谈及郁万盛,不善言辞的刘老三的眼圈红了。

仁义村一社的村民王根须听说郁万盛要来家里,早早地站在路口等候。“要不是郁书记,我对生活早就不抱希望了。”王根须原来住在仁义村最偏远的山上,从家走到村口至少要步行两个小时。妻子患有痴呆症,家中的母亲年迈多病,再加上年初年幼的女儿不幸夭折,种种挫折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天抱着酒瓶子混日子。

郁万盛了解到王根须的家庭情况后,经常上门找他谈心拉家常,又动员各方力量,帮助王根须搬到了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帮他盖起了新房,搭起了牛棚支持他养牛发展产业。在大家的帮助下,王根须渐渐地从灰暗的日子里走出来,新家添置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有郁书记给我加油鼓劲,有大家一起帮我,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王根须说。

郁万盛表示,在自己来的这两年多,他发现村民们的思想在与他的“唠叨”中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其实我也是想通过反复的唠叨,拉近与他们的关系,从而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思维。”郁万盛说道, “现在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最重要的一点是更自信了。”

别样浪漫:你帮扶我支教

在开始申请驻村前,郁万盛把驻村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何润花,本以为妻子会反对,可没想到何润花不但表示支持,还告诉郁万盛也想去基层支教。“其实我也一直想下去支教,给农村的孩子们上课,把城市里面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和城里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正好老郁说他要驻村,我想这也是个机会,既可以方便我照顾他,也能实现我多年来的心愿。”何润花说。

就这样,郁万盛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仁义村,两个月后,妻子何润花被分配到十里镇初级中学担任八年级数学老师。

为了方便教学,何润花住在了学校安排的宿舍里。只有周末,何润花才能到离学校并不是很远的仁义村和郁万盛见上一面,帮着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子。

“媳妇儿,跟你商量个事呗。你看咱们十里村有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人抓这些孩子的学习,把孩子们都跑野了。正好你周末过来,就顺道给孩子们补补课,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在郁万盛的“巧言劝说”下,何润花又肩负起了十里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任务。

为了改变村民不重视教育的问题,郁万盛便在周末带着妻子入户宣讲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家长们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仁义村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辍学率显著降低。更令夫妻俩欣喜的是,仁义村去年有13名学生顺利考上了大学。

当下,仁义村已经全面脱贫,对于村里接下来的发展,郁万盛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如果需要,我想继续留下来,帮老乡们出点子、想法子。”郁万盛说道。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