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张先勇:在极寒之地追逐火热梦想

文章来源: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8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张先勇自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一路转战祖国大江南北,既深耕过高温达40℃+的海南环境试验一线,也默默奉献在低温达零下52℃的北国边陲,他用跨越90℃温差的极致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初心使命,诠释着兵器装备人“强军报国”的责任担当。

南征北战野外试验主力军

1995年,张先勇义无反顾地辞别父母,背上行囊,来到研究所远在海南万宁的野外试验站,开展气象数据监测处理、项目试验与检测等基础科研工作。枯燥寂寞的野外试验工作既考验人的耐性,又历练人的能力。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张先勇从一名科研人员迅速成长为项目组组长。

随着国家对环境试验工作的日益重视,2005年,张先勇又接受了长驻我国唯一高纬度低寒试验站漠河站的新任务。而此时的张先勇与妻子陈建琼仅团聚3年,但为了工作,他仍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只身一人踏上了去漠河的路。

2005年8月,张先勇历经5天4夜的长途跋涉,从重庆来到了漠河,后又搭乘连队的卡车,来到了一栋破旧的小平房前。

当带他上山的连队战士告诉他这就是漠河站时,张先勇顿时懵了。“当时,我是怀着干事创业的满腔激情来到漠河的,但是第一眼看到漠河站时,却大失所望。”张先勇说。

由于长期无人驻守,当时的漠河站没有固定用房。研究所决定科研人员常驻漠河站后,连队把最边上一个无人居住、用于堆放杂物的库房划给漠河站,用作工作生活用房。一床一柜、两椅两桌、10多个摇摇欲散的白桦木试验架是研究所在漠河站的全部家当。

更严峻的考验是一个月后漠河下雪了。漠河的冬季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为-52.3℃,习惯了南方气候的张先勇感到严重不适应。

“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性乐观、不服输的张先勇迅速调整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从整理规范试验项目、试验样品,建立试验项目档案资料等入手,理顺站内各项工作。

张先勇什么工作都做。没有试验架,他就自己造;没有维修工,他就自己修;没有搬运工,他就自己扛;没有蔬菜,他就自己种。就这样,身处祖国最北端的张先勇挑战极寒,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开展起了自然环境试验。

16年过去了,随着漠河站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各类原创性科技成果和科研数据的不断积累,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漠河站成长为了国家材料腐蚀野外科技工作站网体系的核心力量。2019年,漠河站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先勇带头开展的系列研究项目也相继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他个人也先后获得了研究所先进个人、爱岗敬业职工等称号。

党徽闪耀筑牢北极红堡垒

“梦想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到漠河站后经历的第一个冬天至今让张先勇念念不忘。

那个冬天,张先勇不断挑战困难,忘我工作。他在-5℃的房间内满头大汗地组装试验架,或到-40℃冰窖似的试验库中跳着脚,清点样品,或到大雪齐膝深的户外暴露场检查试验架,或顶着寒风、流着眼泪,用铁铲奋力清雪除路障……那一年,他独自理顺了漠河站的试验工作,保持了气象数据观测的连续性。有一次,为了方便取样,张先勇跑到室外架前,直接用手取样品,谁知由于气温过低,样品瞬间粘在了手上,他的手在温水里泡了十几分钟,样品才被取下来。

那个冬天,张先勇独自对抗着孤单寂寞。由于漠河站远离县城,没有公交车、通勤车、电话、网络,甚至有时没有电视信号,每次下山,他都要来回步行5公里。寒夜漫漫,看书、走廊跑步是他减轻对妻儿思念的唯一办法。

在那个冬天,张先勇也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在妻子陈建琼的鼓励下,张先勇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他和陈建琼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漠河站从此又多了一个名字——北极国防试验党员夫妻站。在他们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漠河站2006年建成了化学分析室,填补了大气腐蚀介质数据的空白。2007年,漠河站被评为国家科技部“野外台站示范站”,2008年,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与观测网漠河自然环境实验站正式挂牌。

2015年,漠河站完成了迁建,占地面积由16.5亩扩大为200亩,各类试验棚、库占地面积达50000m2,各类试验仪器、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工作房、生活房分开,实现了试验条件、试验能力的大跃升。2005年至今,漠河站已先后开展科研项目试验110多项,为航天、航空、兵器、科技部单位及中科院、地方研究院所、高校等90多家单位提供了试验服务。仅“十二五”以来,漠河站就承担并完成了82个科研项目146个试验课题的外场试验工作,检测样品25295件,积累检测数据72262条,获取试验相片15364张,采集气象因素数据100余万个、大气介质数据9000多个。

军民共建鱼水情

张先勇、陈建琼夫妇雪地中清理样品架

“如果没有连队的帮助和支持,漠河站当初根本无法开展工作。连队官兵的热心帮助为试验站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了支撑。”张先勇说。

起初,漠河站暖气、水管、线路等经常出现故障,由于站里没有专业维修人员,连队官兵在为漠河站送衣送被送药的同时,还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保障了站内冬季工作生活需求。为保证漠河站试验样品的安全,连队还为站里安装了紧急事态报警装置,并组建了一支4人巡逻小组,在项目试验时对试验站进行监控巡视。每当漠河站有重大科研、重要接待任务时,连队官兵还积极主动协助做好工作。漠河站地处偏僻,购物十分不便,连队每次下山都不忘通知漠河站人员随车进城采购,有时直接将米面、蔬菜等生活用品送到站上来。

在连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张先勇把漠河站的试验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他也用关心、热心和暖心回馈连队。

2009年以前,连队营房条件不好,而且没有独立家属洗澡间,有时,连队家属来探亲,家属房不够用,陈建琼就主动邀请这些家属到试验站居住或使用洗澡间,还经常陪她们吃饭唠嗑。连队每年开展老兵退伍工作,张先勇也积极参与,有战士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也乐于帮助。久而久之,张先勇成了连队“编外连长”“编外指导员”。

像漠河站这样的野外试验站,研究所共有5个;像张先勇这样的外站驻守人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苦,他们都不畏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用一个个试验数据和一项项研究成果支撑起了环境试验基础研究的跨越提升,为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