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刘莉: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诗和远方”
航天科工刘莉: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诗和远方”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7-07-20
刘莉看着自己一手参与设计、测试和生产出来的某情报/指挥系统,凭着自己的努力,建立指挥控制系统研究室,填补航天科工十院指控产品空白的她没有特别激动,她说她当时只在心中默念:“我们要把产品做得更好。”
然而,这个产品曾经是这位个子不高,看起来甚至有些“瘦弱”的科研工作者的“诗和远方”。在上世纪90年代末,她从平坦的山东坐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群山环绕的黔北高原,在三线之地实干20年后终于抵达了当初的梦想。
用决心连接“无形”和“有形”
指挥控制专业原来隶属于制导站总体设计室,仅开展指控总体设计及验收工作,由制导站承制厂完成产品研制。刘莉在○六一基地(十院前称)读研究生时主修指挥控制专业,当时他和她的老师张春刚只负责设计,具体的指挥控制产品需要外协,他的老师告诉她只有十院自己能做出产品才算真正掌握了指挥控制专业的核心。
对于总体部来说,指挥控制设计专业属于无形的东西,而这种单靠外协单位生产产品的方式严重地限制着这个专业的发展,也限制着总体设计能力的提升,刘莉决心既要做指挥控制产品的设计者,也要做指挥控制产品的生产者。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选择坚持和忍耐,坚持勤奋的工作,忍耐为了积累技术能力过程中的艰辛和寂寞。刚毕业没有多久,为了积累经验和技术,她在靶场随着任务过了四个春节,有几次她远在东北的丈夫来找她过年,但因为任务她不得不留在靶场,当时交通不便,丈夫也不能回家,最后只得去同事家里过年。在把指挥控制专业变得更好地这些年,她加了无数次班,出了无数次差。
终究,在十部领导的支持和她果敢坚持下,她牵头组建了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研究室,员工由原来9名员工发展到26名,设计文件从几十份到上千份,专业从1个方向发展到3个方向,指控产品从无到有,实现从指控软件、组合到整车产品设计、研制、测试的完全自主可控,填补了十院指控产品研制的空白,她如愿的帮助这个专业拿回了自己的核心。
用“匠心”赢得“质量”和“信任”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是刘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特别注重细节,刚参加工作时,看见外协单位在某次试验中输出的某个数据与其它数据不同,尽管当时的专家认为这个数据无效,但她依旧不放弃追问,最终她得出是因为参数溢出导致数据异常,进而排查了困扰试验团队1个多月的问题。
2011年,为了让刚建立的研究室“火起来”,她带领团队承担指控软硬件产品研制。期间,她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顶层设计所有文件看了又看,审了又审,晚上经常加班至一、两点,力求每个功能需求、每个设计逻辑清晰具体,像匠人一样对待自己的设计产品,最后她和她带领的团队克服了遇到的问题,保障了型号的研制。
“技术报告中的问题在她这里,没有大小之分,一个标点符号用的不恰当与一个技术指标模糊不清同等严重。”这是研究室工作人员提及她时说的话。在十部,刘莉所带的研究室已经成了对标学习的榜样,一个刚成立六年的研究室,赢得了用户和上级领导的多次好评和信任。在刘莉这个设计师中的“工匠”的带领下,逐步走出技术、人才家底薄的困境,既定的组件、机柜、整车的“产品梦”目标逐一实现,培养出了一支敢打敢拼、团结协作的“匠人”团队。
决心+匠心=抵“达诗和远方”的信心
一边锲而不舍的朝目标奋进,一边严、慎、细、实的追求质量,这种保持耐心和匠心的工作态度让刘莉和她所带领的团队充满了信心。在某次验收过程中,用户对某方案的设计在会上偶然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要求,会议刚结束她便开始着手部署改进方案,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最终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方案改进,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在2016年某次预研项目的答辩过程中,有一个十部能做好却在军方组织的答辩中没有通过的项目,在所有人都觉得再次争取无望的情况下,刘莉主动去找军方的领导争取,最终说服他们把项目给了十部。她这种自信而又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获得了众人的肯定。
“我信任我的团队。”刘莉说,团队的给力是她敢于雷厉风行的底气,她也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对于新到研究室的年轻人,她首先给他们定一个目标,然后引导他朝着这个目标前行。研究室的新人谈起刘莉对他们的引导时都说:“时常都感觉刘总拿条鞭子站在我的后面。”
“我感觉现在没有以前那么累了。”刘莉说她带的人都能为她分担工作了,她现在只需要整体布置下去,再总体把关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她对自己的团队也更有信心,因为现在的第七研究室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工作规范和发展方向。
进入人生的第42个年头,刘莉的荣誉墙上又多加了一条“全国三八红旗手”。在今年年初,她也成功当选为十院十部新一届党委委员,事业的道路也渐渐变宽。她说自己不后悔从山东奔向西南,因为只要能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勤勉实干,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抵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文/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