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中国中车刘云清:跑出数控设备领域的“中国速度”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4-28

通常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70微米,可知把7吨重的数控珩磨机加工零件的工作误差控制在±1微米以内是什么概念?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加工效率较进口设备提高30%……在位于江苏的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已经用了20年不断挑战着这个“业界神话”。

20年,从一个青涩懵懂的中专生,到如今设备维修的“及时雨”、技术改造的“排头兵”,刘云清用大国工匠精神领跑出了数控设备领域的“中国速度”。

潜心研究,成为公认的“技改标兵”

“这次误差如何,有没有获取预期数据?”走进中车戚墅堰所车间,刘云清正和同事们一起测量新研制的高速数控珩磨机性能。

“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加工效率和操作性能明显得到了提升。”回想起自己的技改之路,刘云清历历在目。

1996年,20岁中专毕业的他成为中车戚墅堰所的一名机械设备维修工。机电一体化是行业大势所趋,当时所里引进了先进数控设备,而他对此几乎一窍不通。“当时我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刘云清说。本着一股子钻研劲儿,第二年,所里决定培养一批设备维修人才,刘云清成为其中一员。数次维修中,他开始对机械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

“当时有一台进口数控机床的换刀门发生故障,整个设备陷入了瘫痪。”刘云清回忆,如果走正常维修流程,至少要3个月之久,这期间不仅影响生产,延期交货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一筹莫展之际,基础扎实的他自告奋勇,提出了临时制作一个换刀门的方案。连续奋战两个昼夜,刘云清连木工的活都捡了起来,只为打磨一块木制换刀门。一周不到,“山寨换刀门”被严丝合缝地安装到位,等到几个月后新的零部件送来,它依然稳定工作。

潜心研究,术业专攻,刘云清逐渐掌握了数控设备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设备的故障维修技能,并自主研发出数控珩磨机、节能免维护液压站、高压预清洗机等数十余项成果,成为公司上下公认的“技改标兵”。

创新才是劳动者的灵魂

在轰鸣的生产车间一角,记者见到了刘云清和他的创新工作室成员们经常碰头的地方。这里放着满满的测量工具和图纸标注,刘云清笑着说,他和同事们经常在这里进行技术攻关。

为了制造清洗机的不锈钢舱体,刘云清和团队成员踏遍数十个省份,实地考察了近40家供应商,多方论证,数次实验,才开发出这款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全智能机器人高压清洗机,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

不仅如此,在技术创新领域,刘云清和团队成员又相继研发出新型节能免维护液压系统、铸件自动点数系统、砂芯自动浸涂机等10余项成果。2017年5月至今,由工作室年轻成员又发起了“高速动车组用齿轮传动装置清洗设备”项目,不断刷新着公司创新发明的纪录。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刘云清的带动下,目前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40项、专利17项,自主研发设备200余套,直接创造产值1.5亿元。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中,看着身边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创新中来,刘云清欣慰至极。

“刘工”的称呼是最大的褒奖

在同事眼中,耐性强、钻劲儿足的刘云清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毛病”,不管何种场合,他总喜欢别人叫他“刘工”。“在我们心里他是领导,但从没有领导的架子,和我们没有任何隔阂。”在刘云清的车间内,有着14年工龄的设备维修工董国节笑着对记者说。

“刘工就是从我们这个群体走出来的,和我们的感情深着呢!”同为刘云清的同事,黄彬进入戚墅堰所工作7年来,刘云清总是像师父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2016年,黄彬准备买房结婚,但刚刚入职,资金经多方筹措仍然不足,刘云清了解情况后,主动掏出积蓄帮助他买房。视工人为亲人,刘云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提升了新时代工人群体的精神风貌。

“20多年来,我始终工作在一线,身为工人,我深感光荣。”刘云清坦言,能叫他一声“刘工”,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与肯定。

不惑之年,刘云清最近又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质量工匠”等殊荣。面对这些荣誉,刘云清感到了肩上巨大的使命。“我们是制造大国,只有多一些在平凡岗位上苦心钻研、默默努力的一批人,把理想信念作为奋进的动力,把工作事业作为毕生追求,才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刘云清说。(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吴向裕)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