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潜心铸剑佑中华 他们为导弹设计“最强大脑”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7-10

有这样一个党支部。

他们,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无愧于坚强的战斗堡垒,引导着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诠释着对党的忠诚;

他们,承担了我国防御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任务,是为导弹设计控制中枢“大脑”的航天人;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单位、全国第一家以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型研究室……

他们,研制生产的多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我国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阅兵式上精彩“亮剑”,扬军威、壮国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防空实力和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

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航天党员创新史,用创新标注了航天事业发展新高度,创造了我国众多导弹武器的第一。

我国第一型地空导弹武器控制系统;

我国第一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控制系统;

我国第一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控制系统;

我国新一代防御导弹武器控制系统;

他们,就是为祖国国防事业潜心铸剑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

创新担当引领发展 只争朝夕铸剑

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钱老曾经说过:没有控制系统就不叫导弹。

而张奕群研究室的职责,就是给导弹设计控制中枢,打造导弹的最强“大脑”。而为了让导弹更加“聪明敏捷”,他们奋进在白天黑夜,他们战斗在大漠海疆,他们在崎岖的漫漫长路上默默地拼搏前行。

60年来,他们团结协作,创新创业,突破和掌握了多项国际尖端的核心关键技术,参与设计研发了多型防御导弹武器装备,是御佑中华最可信赖的力量。

新一代防御导弹,其研制难度之高,世界上仅少数国家能够掌握。其中,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几乎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千里之外穿针引线”,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张奕群研究室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比这个有过之而无不及。

残酷的需求只能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而创新正是张奕群研究室获得成功的基础,在科研生产创新的实践中,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却是多年来该室持续成功的“基因密码”。

“对我们工作来说,就是要把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变成现实。”张奕群研究室原主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副主任王蒙一表示。

于是,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党员人数比例接近70%的创新团队,向着制导控制技术的难关发起了挑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他们突破经典方法,吃透前沿理论,大胆颠覆性创新……只要能够取得“一丁点”进步,他们就反复地推导、计算、仿真、优化……他们总能找到“最优”方案,始终站在国内外制导控制技术领域的前列。

“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要求相比上一代产品压缩了70%以上,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方案论证、技术设计和验证工作,这样才能降低研发成本、提升装备质量,为用户研发更多更好的武器装备,也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求的最好体现”。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青年委员王晓东说。

面对这一要求,张奕群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某型号产品中创新性地应用了“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技术,革新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手段,使设计周期由几个月缩短为几天,同时保证了设计品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

张奕群研究室积极响应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双创”的决策部署,依托自身深厚的控制系统研发经验,积极拓展领域,孵化了无人机灭火系统、低成本控制舱、集群智能验证平台、运动测量设备等一系列具备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

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该室一个个共产党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带领着广大职工建功立业。

逆流而上苦化甜 科研攻关立新功

张奕群研究室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在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指引下,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历史使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为己任,不图名利,惟精惟诚,奋战在我国防御导弹武器系统建设的第一线。

该研究室科研团队,心无旁骛,勇挑重担。为攻克某关键技术,他们冒严寒,历酷暑,从阳春三月到炎炎夏日,从朝阳初露到月明星稀,以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日夜奋战,为了一个关键技术参数,推演算法的草稿纸装满了整整两大柜子。

“严慎细实”的航天工作作风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甚至达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拿数据说话”是他们的口头禅,“细节决定成败”是他们的工作态度,严把质量关,遇到问题深究机理、举一反三,确保“一次成功,控制系统不出问题”是他们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因为他们知道,制导系统差之毫厘,导弹飞行谬以千里,“严慎细实”的航天作风,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和基因。

“曾经,我们为了查出某次测试过程中暴露出的数据异常原因,排查了100多个接口、独自计算了上万条弹道,进行了累计30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历遍所有可能性,最终找到了问题根源。”该研究室班组长赵明元表示。

据赵明元介绍,为了寻找6万次才出现一次的异常现象,他们连续十个昼夜进行试验,设计师轮流坚守岗位,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

新技术的终极考核是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有一次,我们在草原上进行飞行试验,导弹在高空爆炸,碎片散落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近一人多高的草丛中。为了找到碎片,定位失败的原因,我们的试验派出了党员为主要成员的突击队,与基地官兵组成‘人墙’,整整寻找了六天,有的人膝盖疼得几乎移动不了脚步,但是试验场就是战场,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强信念支撑每个突击队员走到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个残片,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和飞行试验的最终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赵明元表示。

坚韧、执着,不断接近完美。新一代防御导弹飞行试验,终于获得圆满成功,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再立新功。

3薪火传承永不熄 航天大爱洒社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党员树立“四个意识”,在发展历练中,该支部摸索出了“四位一体”岗位成才体系,打造了“领军型、专家型、潜力型”三级人才梯队,先后培养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创新人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当代发明家、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员工标兵,国防科工委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首届感动航天科工人物和感动海淀十大人物等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航天精英人才。

而这些科研精英同时也传承着“勇于创新、勤于学习、善于攻关、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筑牢国土安全基石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履行着航天人的社会责任:

组建“爱心车队”,开进太阳村、儿童希望之家、培智学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建“科普宣讲团”,走进打工子弟小学课堂,推广航天科普知识,传播航天文化……

2017年国庆前夕,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以群像的形式惊艳亮相“党员idol”公益广告,在北京各地铁站和高铁同步上线。在浩瀚的星空下,身着白色试验服的他们,背靠壮丽河山,以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自信、骄傲地为祖国母亲点赞。在祖国母亲68周岁华诞之际,他们以“严慎细实”的航天作风,“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态度献礼祖国,为祖国母亲送上生日祝福。大言稀声,大象无形。这些志愿活动对外传递、释放了满满的正能量,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开启复兴道路的新征程。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张奕群研究室将紧密结合自身,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员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造创效的强大动力,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注重实效,以更高的标准、更饱满的热情、更无畏的斗志,建设先进性、战略性航天工程,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集智攻关、勇于创新,为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