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乌蒙深处驻村扶贫书记吴长碧的别样人生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18-10-29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以瘦弱的肩膀,担负着远山的希望。在高山兀立沟壑遍布的土地上,点亮了星星灯火,她便是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派出的扶贫干部吴长碧。

单枪匹马进深山

“儿童节给全校400多学生买了礼物、给一个残疾人安装了假肢、给村委会添置了办公桌椅……”在驻村扶贫的日子里,吴长碧的“政绩”颇多,回想起初来时,村干部甚至都记不清她的模样。

2015年9月,吴长碧第一次进村,一双帆布鞋,一身素衣,她来到了这个乌蒙山深处的贫困村,开始了她的扶贫之路。

水田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地处乌蒙腹地,几乎难以找到一块平整的土地。全村25个村民小组分散在高山崖壁间,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脱贫攻坚的难度极大。吴长碧义无反顾踏上了扶贫这条艰苦的道路。

插图1

外表看似柔弱的吴长碧,心里装着的世界却很大。在诸多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吴长碧筹集到多笔善款。建合作社、养殖场、种植基地、建房修路……这是她的扶贫路,也是她的成长路。到水田一年多,吴长碧除了安排处理政府下拨的资金外,还通过政府和南方电网云南昭通彝良供电公司,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筹集了30多万元。

吴长碧几乎不发微信,但关注了多个扶贫微信公众号,为的是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她还用水田村的全景图作为微信的头像,时刻提醒不忘扶贫初心。吴长碧说,在扶贫的岗位上,就要有扶贫的作为,多为老百姓做实事,才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才不愧对第一书记的岗位。

诚心诚意为群众

水田村虽叫水田村,但却早已经没有了水田,山里山外都是旱地,有的都是玉米、红薯、土豆。艰苦的环境难留人,然而吴长碧却把这里当成了家。

如何让贫困户真参与,得实惠,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这是吴长碧常常思考的问题。村里每户贫困户,她都跑遍了。泥泞路上,漆黑雨夜,都有她瘦弱的身影。全村的3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把所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不容许半点差错。每次到贫困户家,吴长碧都要仔细了解情况 ,把国家的扶贫政策传达到位,因户施策。

插图2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这是一句识别贫困户的顺口溜,但真正的识别谈何容易,在别的地方可能最多是跑跑腿,在这里可能就是搭上性命。

一次,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关键时刻,村里在向上级部门提交数据的时候,发现漏报了几户,这几户正位于水田村最偏远、道路最艰险的道洞小组,吴长碧咬咬牙:“不行,每一户都不能漏下,如果耽误了他们,就是错过一生。”

一个手电、一根竹杖,再加一个领路的当地人,吴长碧从600多米爬升到1600米的悬崖旁,找到最偏远的几户人家,拍了照,立了档。那天大雨如注,直到晚上10点才返回。

“一般人早上上去,晚上还不一定下得来。”听闻吴书记“疯狂”的举动后,山下的老百姓骑着摩托到路边迎接,看到她平安归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诸如此类的事件很多,大山中行走,本就不容易。需要的不仅是强健体魄,还有坚定信念的支撑。一年多下来,牛街镇党委副书记常侣宏发现,“吴书记比刚来时苍老了,黑了很多。”山路的艰险难测、资金安排的平衡、狭隘利益的纠缠,这都需要吴长碧瘦弱的肩膀来承担。

“我自己能力有限,但就是把心沉下来,融入了进去,慢慢做。”吴长碧说话的时候,嗓子是哑的,但却是坚定的。大山深处,虽人烟稀少,举目远望,也是漆黑一片。但在扶贫路上,有灯光闪耀,有炊烟飘荡。这条路,连接着大山外面的世界。这条路,充满了责任和爱心。

发展产业助脱贫

在水田村的日子里,吴长碧做的不单单是工作,她把水田村当做了她的家。不管行走在路上,还是坐在村民家中,与她打招呼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些年轻人骑摩托车经过时,还会停下问候她一两句。

插图3

在水田的三年时间里,吴长碧关注着水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推进村镇公路硬化,积极参与易地安置房建设管理,牵头建设蔬菜大棚基地,培育水田辣椒种植产业。

吴长碧走村串户,悉心引导,转变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水田掀起了一场致富发展的新风。她把技能技术培训办到村里来,让大家不用出钱,不用出去,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厨师、基建施工、种植养殖、摩托车修理等技能技术。

她引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养牛场、酒厂、养猪场正逐步为贫困户带来经济收入,大竹种植基地、蔬菜大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产业已经建设,水田村多产业支撑脱贫之路的格局已然形成。通过联系农村信用社,为贫困户担保148万元产业扶贫贷款,鼓励和帮助贫困户开办起家具厂,让贫困户带领贫困户致富发展。

吴长碧认为,扶贫就是居家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处理好每个贫困户柴米油盐的事,扶贫就做到位了。她到水田后,老百姓饮水困难找书记,住房坏了找书记,家里闹矛盾找书记,外出务工找书记,小孩读书都找书记,包括一些沉年旧怨、复杂的纠纷都找书记……

如今的水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竹海,变成了大竹种植基地;曾经的偏坡陡坎变成了青山绿水、小桥人家,变成了美丽村级集镇;老百姓转变观念主动脱贫致富,水田村多产业支撑脱贫之路的格局已然形成,不仅让村民享受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7年水田村脱贫23户113人,2018年计划脱贫209户853人,2019年计划脱贫128户565人,届时,所有的贫困户就全部实现脱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吴长碧说,重点是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清零工作,持续推进特殊安居工程,易地搬迁入镇进城;集中精力做强做大水田村的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引导推广连片辣椒种植1500亩,形成产业链;大棚基地明年计划育苗两千多万株,供给3万亩辣椒栽种,逐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插图4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作为全中国80万名扶贫干部之一,吴长碧凭着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信念,带着群众的梦想,带着企业的嘱托,带着党和国家的使命,以实干担当的精神,把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