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8-17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五月的澜沧江,云雾与山峦连绵交缠,山间散布的星星点点的傈僳人家时隐时现,黛瓦棋布,炊烟袅袅。山下,滔滔大江夹带着滚滚泥沙,澎湃而过。
江畔中国电建水电一局所属项目工地大门外,一个瘦小的身影映入眼帘,背着包,打着伞,穿了件棉袄,挽着裤腿,裤腿下面是沾满了红泥的鞋子,看上去像是某位农家放假归来的孩子。
不一会儿,办公室门口传来了敲门声,“请问,你们这里是在招聘资料员吗?我昨天打过电话的……”原来她是来应聘的。
人事与她面试时,或许是因为穿了棉袄的缘故,她双手紧握,额头处有细细密密的汗珠,满眼是对这份工作的渴望。
蜂迎花在家干农活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她的话语了解到,她有个很美、很特别的名字——蜂迎花,是一名傈僳族女孩。学习药学专业,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她面临着找工作的纠结,因为不想离家太远,要照顾母亲、照顾家庭。
蜂迎花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在项目工程技术部担任资料员,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小蜂”“花花”。
后来才知道,小蜂的家就在离项目“不远”的山上。不远,说的是山上山下的垂直距离。但实际走起来,因为崎岖蜿蜒的“之字形”道路,加上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也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家。而因为海拔的原因,小蜂的家和位于江畔的项目部比起来,同一时间的气温竟也能相差十几度,这也是初见小蜂时为什么穿着一身棉袄的缘故。
“我阿妈说我是幸运的孩子,一毕业就来到了中国电建水电一局这样的大单位来上班,管吃、管住、还发衣服(工作服),工作三个月,我阿妈说我胖了,因为食堂的菜比家里的粑粑好吃。”小蜂保持着一贯的招牌笑容,眼角弯弯地说着家长里短。
小蜂还说,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父亲从小身体有疾,母亲也不识字,加上原本就处在高寒地区,家里经济条件十分有限。“上学对于我们山上的孩子来说,既奢侈又艰辛。”小蜂回忆道,“小学在乡里,初中要到县里,高中要到州里,虽然上学是免费的,但是高额的交通费及伙食费也是让家里承受很重的负担。”然而即便小蜂的求知路途充满艰辛,但她和她的家人却从来没有放弃,政府、学校也给予了她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在小蜂高中毕业后,便通过助学贷款和学校资助顺利完成了大学课程。
之后便来到了水电一局。
按理说工程建设单位,和药学专业是搭不上边的。为何水电一局还录取小蜂了呢?这就不得不提水电一局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央企担当了。
“扶贫先扶智,那是学校的责任。扶贫也扶志,我们央企义不容辞。”项目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说道。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项目部自2014年8月进场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施工过程中,以“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全球卓越品牌”的企业愿景为奋斗目标,以“责任,创新,诚信,共赢”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积极投入地方建设,扛起央企社会责任,助力藏区脱贫攻坚。
项目所在地迪庆州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连片地区,为助力周边贫困户的精准脱贫,项目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电站周边贫困乡村的大学生员工共计24人,各施工队伍累计招聘藏区迪庆籍员工138人,合计招聘使用藏区迪庆籍员工162人,极大地带动当地百姓就业。也正是如此,项目部大家庭还有很多个“小蜂”,安全部的资料员余绘琴(傈僳族)、工地质检员周凤光(彝族)、质量部资料员欧阳菲菲(白族)……他们都表示非常庆幸能加入世界500强中国电建企业,在水电一局工作结识了一批优秀而充满活力的奋斗者,这里给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公司根据他们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练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导师带徒”、专业培训等传帮带工作,现在,“小蜂们”已经成为了业务系统的行家里手。
不仅如此,项目部还积极参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次组织参加当地公路抗洪抢险、道路疏通、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了中国电建水电一局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口碑,彰显了电建人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该项目负责人所说,扶贫也要扶志,作为央企,就应该发光发热,践行央企职责,力所能及为一批又一批校园毕业生、青年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助力他们走上新的人生道路。
【责任编辑:龙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