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目录  >  2019·03·总第51期 > 正文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取得?访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副所长申世光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04-29

信息技术由于发展变化快,渗透和影响广泛,是当今社会的热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也在历经了仿制跟随,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进入到了独立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下半年,基于在系统工程和复杂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优势,航天科工以自主可控计算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系统迁移技术为切入点,全面进入自主可控计算系统应用领域,构建了全国最大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航天科工商密网。航天科工的“天玥”系列国产化硬件设备、“天熠”国产化云平台、“天玥”数据库一体机等产品通过了系统应用的检验,推进自主可控产业逐步走向成熟,为我国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近日,记者对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副所长申世光进行了专访,探求背后的经验和心得。

矢志不渝的坚持

作为航天科工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重要载体的706所,诞生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研究所之一。谈及706所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申世光告诉记者,首要的一点,就是数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坚持。

1956年,我国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计算机科研队伍,明确了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这一战略决策。1957年706所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电子计算机研究室应运而生。在研究室技术骨干的艰苦攻关之下,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计算机)和第一台大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成功诞生,为国家解决了大量国防和经济领域难题,成为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长河中的重要里程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受到综合国力和科研资源等多方面制约,中国自主研发国产化计算机的进程放缓,发展迅猛的国外计算机技术及产品则席卷而来,逐步占领了国内市场,在此背景下,国产化计算机的发展更加步履蹒跚。

不过,706所却始终保持着发展自主可控计算机的火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加强国防、提高我军战斗力急需的各类武器装备纷纷上马,武器装备信息化、数字化及信息安全等战略需求不断加大。706所瞄准了军用国产化计算机领域。不过,那时候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前期,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自主可控建设的重要性,但我们依旧矢志不渝地坚持着,在军事领域,一直未放弃自主可控计算机产品的研制,这才使得自主可控技术研究这件事能够继续下去。” 706所总体部副主任钟生海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706所通过争取和努力,在自主可控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产化计算机关键软硬件标准及规范编制,为我军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中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我国网络安全与国家信息化战略融为一体,706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航天科工的战略指引下,706所将军用国产化计算机领域沉淀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向民用领域延伸,自身先行先试,构建了全国最大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航天科工商密网,并成功将系列化的自主可控产品应用其中。这几年在党政军等领域全面应用推广,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刚好我们身处其中,有了这样一个舞台,因此得以展示自己。”申世光说。

敢于投入和试错

信息技术产品生态体系主要由硬件、基础软件和应用三部分构成。硬件包括CPU、芯片、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等支撑软件,应用指的则是各类应用程序。

参与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很多,706所的定位则是核心的产品提供商,和特殊领域的方案解决商。“我们的产品不是芯片和通用操作系统,而是将他们组合优化后,形成自主可控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申世光说。

虽然不同企业涉及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领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捷径可走,都需要敢于投入和试错,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路径。

2014年9月底,航天科工将自主可控技术列入四大基础领域,决定在国内率先打造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样板间”,实现从硬件设备、操作系统、中间件到应用系统的全部国产化。如何做全国产化的系统,从哪里开始,是一个让迁移小组项目组人员感到头疼的问题。

航天科工所使用的应用系统众多,加之缺少系统迁移经验,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应用系统向自主可控设备迁移,困难极大。经过全面的论证,决策层最终决定系统迁移实行“分步走”的策略,即第一阶段迁移包括门户网站、办公系统、安全邮件系统等使用频率最高的18个系统,后续再迁移其他应用系统。

面对陌生的国产化迁移技术,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大家只能探索。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8个应用系统的国产化迁移工作,并在航天科工内部试点部署千余台自主可控计算机,实现了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这是国内首个大规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应用示范工程,为国产化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推广打造了国家级“样板间”。

2015年9月,航天科工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覆盖全集团公司各单位的自主可控商密网信息系统,为打造智慧企业提供基础支撑。航天科工自主可控计算机应用规模已超2万台,是目前国内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最大规模的应用案例。

为强化自主可控计算机的规模化应用,706所基于国产关键软硬件,构建了国内第一代国产化“天熠”云平台。该平台充分发挥了云计算分布式架构横向扩展和高度容错特性,将众多国产化计算机组合成为更大规模、更高性能的计算机集群,解决了国产化数据中心从“可用”到“好用”的产业化问题。相关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云计算优秀解决方案奖。

虽然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对于还处于推广期的自主可控计算机来说,引入云计算技术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为此,706所将国产云平台的研发作为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虚拟化技术是云平台开发的基础。706所早在2015年便开始了虚拟技术的研究,但针对自主可控计算机的虚拟化,对他们来说也并不简单。据706所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部副总师牛中盈介绍,自主可控计算机虚拟化就像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研发团队把国内外各种虚拟化技术路线几乎都走了一遍,每条线研究下来平均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国产化计算机的技术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基于国产关键软硬件构建全国产化云计算平台,但在设计之初,天熠自主可控云就考虑了利旧和兼容异构,天熠自主可控云要在国产和非国产计算机上都可以使用,从而满足了传统架构数据中心向全国产化自主可控架构数据中心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迁移。2016年8月,天熠自主可控云首先在国产飞腾服务器上成功运行;2016年10月,天熠自主可控云集成基于Wintel架构的计算资源池;2017年3月,云平台在国产龙芯处理器的自主可控计算机上成功运行;2017年12月,天熠自主可控云平台获得年度云计算优秀解决方案奖;2018年1月,天熠超融合架构云平台成为唯一获得国家发改委“互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的自主可控云平台;2018年6月,云平台实现对异构平台计算资源的融合调度与统一管控。

航天科工自主可控计算机应用规模已超2万,是目前国内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最大规模的应用案例

“作为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天熠自主可控云的成功研发,对于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标志着自主可控计算机即将逐步迈入云时代。”申世光说。

类似这样创新攻关的案例和成果还有很多。2018年7月26日,航天科工举办了以“自主创新、聚力前行”为主题的国产化信息技术产品发布会,发布了航天超级服务器、航天超级数据库一体机、航天超级存储阵列航天三大件国产化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天熠”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海鹰翼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科斗”安全移动操作系统航天三小件国产化信息技术产品,全面展示航天科工在国产化信息技术领域的整体能力和系列成果。

“整个技术、产业的培育,不是嘴上说说就行了,而是要真的把资源往这方面去投入,敢于试错,敢于担当。”申世光说。

开放合作的心态

706所和航天科工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开放合作的心态。

“之所以在自主可控发展过程中,航天科工和706所的势头比较好,是因为航天本身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需要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产业、技术的支撑。因此,在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方面,航天科工和706所在生态链上也是开放的,是以包容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的。”申世光说。

2016年9月,中国航天科工本着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国内自主可控技术与应用生态建设,组织所属相关单位以及国内二十余家业内企业成立了“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应用联盟”。申世光告诉记者,两年多以来,中国航天科工已联合产业链上下游100余家合作伙伴,涵盖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安全、网络、应用系统等多个方面,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集群,形成了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利益共享的自主可控应用联盟,服务自主可控领域产业发展。

对于联盟的作用和价值,申世光表示,我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生态问题极为重要。自主专业技术发展及产品已初见雏形,但一直没能得到大规模应用,就是缺少应用顶层设计,缺少系统的、总体的将各个部件、各个厂商拧合在一起。航天科工就是通过搭建连接自主可控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这个桥梁,面向用户实际应用需求,协同集团内外部资源,达到“1+1>2”的效果。

“我国自主可控的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要有一批愿意为自主可控创新发展的企业去协同、奋斗。做的人多了,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产品,用的人就多了,产业也就形成了。”申世光说。(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