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目录  >  2019·11·总第59期 > 正文
聚焦主业实业 争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平行论坛综述一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0-03-07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回顾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企业是实业的载体。当前,中国企业应如何聚焦主业实业发展,争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11月3日下午,由山东省国资委承办,山东重工集团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实业平行论坛”在济南举办,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致辞,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主持论坛。

王书坚在致辞时表示,进入新时代,山东的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已经全面的起势,日渐成效。真诚期待各位朋友多关心关注山东的发展,积极到山东投资兴业,并为山东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彭华岗在致辞时表示,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坚定不移的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实业,在振兴我国实体经济中作出重要贡献。

在本次分论坛上,中国一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留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等进行了圆桌对话。

围绕“聚焦主业实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等话题,台上“大咖”们展开热烈讨论,并与台下嘉宾互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筑牢根基 坚守实业

建国初期,面对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落后的情况,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业经济规模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智造转变,在航天、高铁、核电、移动通讯等重要领域正跻身世界前列。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依靠实体经济创造出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做出重要的指示,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习惯把各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似乎某些行业就是落后的代表,继续坚守下去就属于不开窍,甚至是慢性自杀。

在与会嘉宾看来,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任何产业的企业都有机会做到先进。他们不仅为新兴产业代言,也为传统产业鼓与呼。

宋志平表示,很多情况下,大家把一些产业列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低耗能、低污染。他举例说,水泥产业是传统的产业,山东一年产1亿吨水泥、消费1亿吨水泥,“假如山东没有这些水泥,靠从外面运,那么多的工厂该如何建设?”

由于存在着刻板偏见,水泥在一些人印象中会与落后产能挂钩。宋志平却感觉“水泥挺好的”,“一年能赚几百亿,工厂不冒烟了,也没有灰尘、二氧化硫了,都是花园式工厂,这样的水泥厂不是挺好的吗?”

面对市场需求,如果大家都选择不做,那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更大。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生存的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等。

宋志平表示,实体经济不存在我们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做好,而且在实体经济上,我们要和美国和欧洲国家拼一拼。“关键是如何做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绿水青山环境下的产业,这是做实体经济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的事情。”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这是他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的首次调研。

在徐工集团,习近平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

徐工从事的是制造业。对于坚守实业,王民表示,徐工是从一而终。包括他自己也是,自18岁进入徐工,从技术工人工人干起,到如今当了二十多年的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工龄已经有49年。

对于如何做好实业,王民表示,要选好一个人,要放权不干扰,要让懂行的人来干。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重在制造业,也难在制造业。

对此,彭华岗表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的方向,持续向高端化迈进,切实把大路货做出高品质。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的融合,大力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引领带动制造业的发展。

不忘初心 聚焦主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要心无旁鹜的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

在整个行业不乐观,市场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怎么拒绝诱惑,主攻主业?在企业利润不高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坚守初心?在李稻葵的提问下,企业家们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发展壮大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一汽的初心和使命。

徐留平对一汽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在汽车产业风起云涌变化多端的情况下,一汽虽然有众多的品牌和产业,却始终把红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行业环境并不全是顺境,在逆境中心无旁骛更加难能可贵。

面对中国乘用车市场出现连续18个月以上负增长的情况,一汽依然迈着稳健的步伐。今年1到9月份,一汽三大品牌的增长达到30%,红旗增长了将近300%。

据徐留平介绍,红旗始终坚持自身的四条发展原则:第一是既为国家战略服务,也为广大的消费者服务;第二是创新驱动,由产品的创新和技术创新来驱动发展;第三是质量,通过高品质让消费者感知品牌;第四是服务保障,做到“后台三分钟之内有响应”。

对于如何做好主业,谭旭光分享了自身的经验。一是抓住创新的牛鼻子;二是用“拧毛巾”的方式压成本、降费用;三是抓战略,要认识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产品是什么样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考察时,勉励企业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他的叮咛和嘱托,是对徐工几十年来坚守主业的最高褒奖。

“坚持干下去,一辈子做一件事”,对于坚守主业,王民表示。当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徐工依然有信心在2025年之前进入到世界第三位。

与王民的工作经历类似,谭旭光也是技术工人出身,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称自己“血里流着柴油”。

在谭旭光看来,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有着清晰的产品战略。潍柴在发展过程中,就始终围绕着发动机的变化而变化,心无旁鹜攻主业。 

20年来,潍柴的主业不断壮大,收入和利润节节攀升。潍柴取得快速发展,其主要经验在于做强主业,但并不是只做主业。

谭旭光认为,企业的一些副业也可以相得益彰地支持主业。他举例说明,潍柴收购世界游艇巨头法拉帝,收购游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做游艇,因为对方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

通过收购,使得潍柴步入高端技术的发动机领域,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这是我们围绕着主业始终坚持。”他表示。

创新驱动 技术突破

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本,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谁抓住了创新,谁就能有主动权。

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如何把制造业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

他在徐工考察时,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得知该产品完全由徐工自主研发、拥有30多项专利、打入多个发达国家市场时,他表示肯定,鼓励企业不断创新。

据王民介绍,近年来,徐工一方面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一方面坚持不断的追求创新,就这样坚持下来,个人一根筋的干,心无旁鹜的干,现在徐工已经是世界工程机械的第六。

在宋志平看来,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不是把实体经济都关掉的绿水青山,而是在正常情况下,用科技、用技术达到绿水青山。

“没有一个行业是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企业、落后的技术。因此我们的技术应该让这些传统的产业能够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宋志平表示。

徐留平认为,对于产品的创新,要让消费者“一见钟情”,第一眼就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为此,在技术上必须全球领先,通过这种创新才能吸引消费者。

“要抓住创新的牛鼻子。”在谭旭光看来,创新不光是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这是一个体系。

万华一路走来,从传统的国企变成了细分行业的冠军,生产的MDI产品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做到全球技术领先。

二十年来,万华不遗余力地打造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万华的技术创新首先是理念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功重奖、敢想敢干、契而不舍……”在廖增太看来,这些理念对万华的技术创新很重要。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万华视察,廖增太向总书记汇报,万华秉承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这个精神,万华不可能有多项世界首创的技术,如果没有弃而不舍的精神,万华不可能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这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

万华每一个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都经历了十多年。在此过程中,人才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万华特别重视人才,在全世界不遗余力的网罗人才,我们每一个人才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廖增太表示,科研骨干、管理骨干,必得到充分的激励。万华现在研发人员有两千多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只要是需要的钱一定保证,科研人员的奖金也要保证。即便在2009年很困难的时候,万华也坚决保证研发的投入。

正是有了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投入,才使得万华敢于“做梦”。“万华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企业,我们现在是在世界化工 30强,希望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世界化工 20强,五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世界化工 10强,十年成为世界一流的 500 强企业。”廖增太说。

近年来,山东鼓励引导企业把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设立新旧动能转换资金,对重点企业进行支持。万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通过这些帮助,万华建立了一流的研发中心并正打造成世界顶级的研发中心,未来将真正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典范。

李培根表示,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非常重要,其中也包括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在他看来,企业不要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还是要围绕企业的目标,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绿色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数字化建设、网络化建设的支撑,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说产品,现在很多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收集客户的想法和意见等;收集产品运行中的数据,再用大数据分析去发现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不足,然后再更新。

他拿潍柴的转型升级进行举例,“比如说像发动机、柴油机这些东西,我们怎么用数字化智能化提高这个产品的质量?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降低成本?”

现在很多的装备企业推行服务制造的理念。比如GE公司在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装很多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量是惊人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发动机的运行状况。是否需要运行维护、维修,都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后进行判断。

还有些公司把仿真技术用到制造工艺分析中。像福特公司,他们搞轻量化,把仿真模拟技术用到镁铝合金铸造,其分析到分子原子尺度,通过仿真就大大地加快了铸造的试验进程、并且提高质量。

在听完李培根的介绍之后,李稻葵提出疑问,所有这些想聚焦主业聚焦实业的企业,如果今天谁不去搞智能制造,不去搞数字技术,五年十年以后肯定会落后?

李培根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企业在未来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他给了四点建议:

第一是数据驱动。任何一个企业,我们今后的工作,企业的一切活动,一切过程,一切产品,都需要数字驱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软件定义。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在软件上,不管是产品本身还是制造的过程。

第三是虚实结合。把虚的东西很好结合起来。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今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第四是整体联系。从产品到企业的宏观战略,都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来考虑,要考虑整体联系。

上述这些建议与山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印证。

近年来,山东聚焦产业升级,坚持以四新助四化,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等产业,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通过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从整体上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 释放活力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聚焦主业、坚守实业只是选择发展方向,要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还要进一步释放改革活力。

近年来,山东省聚焦企业改革搞创新,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的把企业改革向更深推进。

据王书坚介绍,山东先后出台国企十条,非公十条,弘扬企业家精神等一批政策文件,深化改革创新,努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李稻葵在主持论坛时表示,企业聚焦主业不是简单说不离不弃,而是要不断地改革。多位嘉宾在提到企业发展时,也着重讲到了企业如何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活力。

在廖增太看来,万华集团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第一个原因就是坚定不移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同时,万华还不遗余力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 1998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5次混合所有制改革。

去年万华实现了整体上市以后,管理层级大幅度压缩,国际化道路进一步开拓。“整体上市对万华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到现在基本上告一段落。”

无私奉献、团队致胜、坚韧不拔、客户导向……在改革的过程中,万华通过一代代管理层的率先垂范,培育出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不断与时俱进。廖增太认为,正是因为有优良企业文化的保障,万华企业改革创新才能不断顺利推进。

谭旭光表示,改革永远在路上,此前潍柴通过第一轮改革将一切围绕到发展上,下一轮的改革主要是转换,转入到怎么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来,徐工集团胸怀世界,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在一个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行稳致远,后来居上,持续引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跻身于世界舞台中央。

王民表示,徐工通过混改以后,除了选人、信任、放权和不干预,最重要的是机制。他希望中国的优秀民营企业能多进几家。“通过这次大力推进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我想徐工达到世界前三的目标是指日可待,只会提前,不会推后。”

宋志平对国企改革的大致历程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国企改革是一个四十年的话题,现在国资委在推动的是叫新三样改革,第一在科技企业里实行员工持股,第二是在上市公司里实行股票计划,第三我们所有的企业里都要有分红权和科技持股。

过去的三项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效率问题,包括“干和不干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等问题,今天解决的是财富和分配的问题,要把一部分财富给经营者,还要把一部分财富给骨干和员工,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有活力。

在宋志平看来,解决机制问题是改革的一个重点。要让企业家有积极性,让技术人员有积极性,让经营者和员工有积极性。如果机制做好了,有这个积极性,企业就能做好。“万华也好,潍柴也好,徐工也好,你去看他们,都是解决了机制的问题。”(《国资报告》记者 任腾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