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国资报告  >  重磅信息  >  2021·02·总第74期 > 正文
【深度报告——研究】后疫情时代,企业更应注重防风险强韧性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21-03-18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已恶化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生产投入价格上涨、需求大幅萎缩、融资成本提高等问题摆在几乎所有企业面前。在国内,不少企业出现业绩亏损陷入经营困境——据统计,2020年国内共出现150只债券违约,金额高达1697亿元。以方正、紫光、海航、华晨、雨润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则因债务问题直接进入破产重整。其他一些苦苦支撑的企业,也只能通过变卖资产尽力筹措资金。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出现缓慢复苏的态势,但不均衡情况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依然突出。世界银行表示,将迎来“缓慢且充满挑战的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戈皮纳特认为,病例激增和病毒变种给复苏前景蒙上了阴影。

我国经济虽然更早开始复苏,但今年也面临不少挑战:随着出口增速放缓,需求不足的问题将被加剧放大,加之中美贸易摩擦等带来的影响,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疫情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经济状况难以回到疫情之前,那些失去的时间、订单、客户和资产也几乎无法补回,而国际贸易纷争不断加剧等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

不可否认,疫情是造成很多企业出现经营问题的直接原因——外界环境的剧变使得众多企业缺乏应对手段,常规的风险防范举措也难以抵御全球经济的急刹车。不过,仔细审视那些出现债务违约甚至破产重整的企业,会发现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大。

近年来,很多企业通过高杠杆方式进入与主业关系不大的多元化领域,事前既缺乏足够的调查和分析,事后又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管理,以至于埋下了一系列隐患。当疫情来临后,信贷紧缩、消费下降、成本提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流动性,如相关企业仍不重视现金管理或缺乏“补血”手段,那么控制权变更、破产倒闭就是企业必然要吞下的“苦果”。事实上,即便没有疫情的冲击,海航、雨润等企业也正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舆论早已对其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打垮企业的更多还是自身弊病。图为险死复生的中国铁物铁路长钢轨接运

可以说,打垮前述破产企业的关键,就是杠杆率高、偿债能力差以及负债结构不合理。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数据,中国的公司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目前在160%以上。而为了应对疫情,中小企业纷纷增加债务,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从A股上市公司整体的长期债务负担水平正在增加,流动负债比例虽有减少但降幅不大。坦白说,如果中国企业在后疫情时代不重视债务风险等问题,那么海航、华晨等企业的遭遇就不仅仅是前车之鉴了。

当前,面对境内疫情整体可控,境外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困难的充分准备,深切认识到预防风险比应对危机更重要。要聚焦主业实业,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战略韧性。一是根据企业规模做合适的战略选择。行业领先企业可以借机通过兼并、收购和海外扩张行动实现增长并扩大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状况较好的企业可以利用经济低迷期增强竞争优势,包括补充投资、选择性收购等;而对于大部分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企业,还是应以生存为重。二是进行资产清查并评估企业方向。疫情当前,可支配开支下降、信贷紧缩和坏账增加都是自然的结果,企业要评估各项拉动营收的具体因素,为了获得最大收益和确保盈利,应下定决心处置持续亏损资产。三是降本增效,保证企业现金流。在宏观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企业要全面严格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让管理成本与销售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要确保掌控准确的现金流数字,制定清晰的盈利计划和靠谱的愿景,根据经济状况加杠杆或者去杠杆。四是密切关注利益相关方的状况。企业在困难时期更应掌握外部合作伙伴、客户和供应商的动态,随时做出调整,也要在内部切实鼓励所有为资产重振而努力工作的员工。总之,后疫情时代,短债长投、粗放式管理、重规模轻利润、大手大脚并购的道路将不再行得通,向质量效益型和精细型方向发力才是通向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贺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