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管动态 > 正文
众人拾柴火焰高结合主业优势实施精准扶贫
中冶集团调动子公司脱贫攻坚模式探索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中国中冶上海宝冶施工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美丽乡村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壮丽篇章,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中央企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社会力量,不断在扶贫实践中寻求创新以实现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职工董事、机关党委书记林锦珍指出,新时期要有新理念、新方法,当下的扶贫工作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捐钱捐物模式,要在企业现有人力财力条件下,充分发挥主业领域的技术优势、调动各子企业的积极性,把扶贫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为此,集团成立了定点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各个子企业与集团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扶贫工程建设;同时要求在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配备得力的领导班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全力支持、全力以赴保证工期和质量。”林锦珍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冶集团走出了一条充分调动子公司积极性,发挥各自主业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的特色道路。“各子公司主动承担所在地区扶贫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主业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扶贫工作,贡献了才智,也最大限度发挥了优势,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中冶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齐冬平介绍。

中国十九冶

扶贫干部用心用力“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人称“西部铁军”的中国十九冶集团的扶贫实践中,深刻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

“大家需要进一步提高养殖专业水平,努力提升水产品经济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中国十九冶集团副总经理林朝盛对贵州省剑河县三板溪库区的渔业生产养殖户说道。2014年1月,林朝盛作为中组部选派挂职锻炼干部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任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林朝盛到岗之后,立即着手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对黔东南州的渔业生产开展专题调研,并率团参加湘桂黔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联席会。在林朝盛与州委、州政府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努力下,2014年黔东南州与湘桂渝签约合同项目335个,在农业、旅游、文化、工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与云贵高原紧邻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留下了中国十九冶集团的扶贫足迹。2013年7月,中国十九冶员工林朝龙作为援藏干部来到拉萨,主要负责对建筑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开展行业技术与管理培训教育。本报采访了解到,仅用一年多时间,林朝龙就为当地培训建筑企业“三大员”初任与继续教育培训各三期,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安全生产初任与继续教育培训各一期,监理员初任培训两期,阿里质量检查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一期等,学员人数超过2000人,总课时数780多个,学员每期的通过率达到70%以上。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角的四呷左村,还驻扎着一位“60后”的扶贫干部宋伟士。四呷左村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村民全部为彝族。2015年,四呷左村贫困户达105户516人,是典型的贫困乡中的贫困村。据宋伟士介绍,核桃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四呷左村6个社近5千亩核桃由于品种不一、成熟期不一,很难统一形成规模和特色产业,核桃品质低,商贩来村里收购,顶多8毛钱一斤。

如何在已有资源基础上获得更好的收益?宋伟士着实下了一番工夫。“我前后往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盐边县农牧局跑了3次,邀请专家到村里举办核桃嫁接技术培训班4次,100多名村民参训。最终通过村民统一意见选种,嫁接改良攀核一号,完成四呷左村2000亩4万株核桃的改良嫁接。预计3年后,每株改良后的核桃树能增收近百元。”宋伟士计算着。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中国十九冶的扶贫干部用心用力,变“输血”为“造血”,在担当央企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在当地百姓心里种下了“西部铁军”的心锚。

上海宝冶

路通桥通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独特的地理条件造成严重交通滞后,成为农村穷、农民苦、经济发展缓慢的主因,是阻碍贵州全省实现“小康梦”的一大障碍。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然而,多数自然村都仅有一条外接水泥路,甚至没有通村水泥路,交通通行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黔东南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兆明说。

这一切在中冶集团上海宝冶市政工程公司的建设者到来之后,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了解,2016年1月,上海宝冶开始积极投身到贵州省“十三五”黔东南州通村公路的建设中来,将中冶人扶贫的旗帜插在黔东南州3万平方公里、聚居着33个少数民族的土地上。

农村公路是直接服务于黔东南州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甚至是唯一的通道,也是沟通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上海宝冶承建了黔东南州‘十三五’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服务工程项目,项目分布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涉及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共250多个道路项目,全长约2200公里,按照公路建设类别和规模包括通村水泥路、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及县乡道改造工程。”村村通项目指挥长江宁介绍说。

回忆起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建设农村公路的经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又呈现在宝冶扶贫干部们的眼前。“点多、线长、面广,是黔东南州‘十三五’农村公路的难点和重点。为了确保完成年度目标,把握好开局,针对工程特殊性,项目部首先从时间、空间上做出总体策划,将整个项目以县为区域划分,按照项目类别及建设规模,合理组建项目分部,成立1个指挥部、8个项目分部。各项目分部协同当地政府及交通局组织对每一个项目现场实地查勘,分析项目特点、难点,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合理组织人机料的配备,因地制宜地重点解决材料供应及运输问题,合理安排雨季、冬季、高温季节等气候条件的施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是上海宝冶市政工程公司黔东南州‘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部的真实写照。”村村通项目副经理范克松说。

现如今,“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黔东南州的每一个村镇,延伸进寨子和村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高兴地说,现在路通了,桥通了,日子越来越红火!

中国五冶

斩断穷根易地搬迁建新房

精准扶贫,重在安居。陈旧落后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到2020年,我国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约1000万人,如期为所有搬迁群众建好住房,成为脱贫攻坚决战的最大一块“硬骨头”。

作为一家有近70年辉煌历史的中央企业,中国五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在建设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经验,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扶贫项目。从四川大凉山到云贵高原深处,再到中原腹地的乡村,一个个身着醒目“中冶蓝”工服的五冶人踩着2020年全面小康倒计时的紧凑步点,秉承“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手段。中国五冶迎难而上,承担了多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谈及扶贫工作,中国五冶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张玲玲介绍说。“在全国主要贫困地区之一的贵州省,中国五冶于今年5月31日成功中标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镇安置点2017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标仅仅五天后,五冶人便迅速进场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安置农户329户1186人,极大地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

据了解,在河南汝州,中国五冶承担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分布在汝州市寄料镇徐庄村、平王宋村、焦村镇槐树村、陵头镇叶寨村、夏店乡、大峪镇下焦村6个乡镇,总建筑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截至10月25日,焦村镇槐树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期8栋32套房屋已具备入住条件。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五冶充分发挥设计、技术等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在确保国家扶贫标准的基础上提升房屋品质,节约建筑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张玲玲说。“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我们创新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工艺,试点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钢结构住宅。这样在建筑成本上比传统砖混结构更有优势,能够节约珍贵的扶贫资金。”

结合主业优势,调动子公司广泛参与,中冶集团正在以央企的责任和担当,为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攻坚战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