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管动态  >  社会责任 > 正文
【央企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之十一】中国建筑:坚持惠民理念 打造民生工程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11-09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扶贫工作考察组与甘肃省康乐县城南小学学生代表合影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再次吹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再次把扶贫脱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为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企业多年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利用自身在勘察设计、建筑运营方面的优势,从提高扶贫地基础设施水平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教育扶贫到文化扶贫,从改善民生到产业富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工作。

正如扶贫地甘肃省卓尼县县长韩明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建筑的帮扶下,我县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方式不仅加快了我县脱贫致富步伐,更为我县发展旅游、提升市政建设水平方面给予了较大帮助,为全面加快我县的扶贫攻坚步伐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美丽乡村

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都是中国建筑的定点扶贫地。谈及初到扶贫地的印象,中国建筑在甘肃卓尼县的挂职副县长库学忠对本报记者说,初次来到卓尼,当时感觉既陌生又惊叹。卓尼是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袤的森林与草场,有着“四沟、两峡、两点、一线”的自然景观,融山、水、林、草于一体,兼惊、险、奇、秀于景中;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司历史文化和洮砚文化等,被誉为“洮砚之乡、藏王故里”、“雪域明珠、西部热土”,是令人神往的香巴拉圣地。而在中国建筑被派往甘肃康县挂职副县长周成飞的眼中,扶贫地康县不但有着原生态的山水清韵,更有着富饶的物产和宜人的风景。

不过就是这样的风景宜人之地,物产富饶之地,却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给人的出行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因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无论在居住环境、医疗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如何有效解决当地“行路难、过河难”问题,如何改变扶贫地区民生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成为中国建筑帮助贫困县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突破口。“我们就是要解决扶贫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官庆如是说。

根据定点扶贫县医疗卫生机构楼宇老化、设备陈旧的情况,中国建筑积极行动,建设完成了康乐县妇幼保健站项目和康县李山卫生院项目,有效改善解决当地“看病难”问题;同时,中国建筑积极推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升康县岸门口镇街道村、卓尼县纳浪乡纳浪示范村和完冒乡完冒生态文明示范村基础设施水平。

“2014年,中国建筑拨付资金300万元,用于建设岸门口镇街道村便民桥等3个扶贫项目。这解决了岸门口镇街道村两岸三村500多户,2000多人世代以来隔河渡水、遇雨隔河相望的问题,极大地方便当地群众出行。”中国建筑在甘肃省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挂职的第一书记李宁对记者介绍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基础的坚实,还要实现群众精神面貌上的“脱贫”。而要实现精神上的脱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必不可少。为此中国建筑出资修建卓尼县纳浪村文化广场、康县大水沟村村民活动中心。据记者了解,目前,村文化广场和活动中心已成为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县、乡秦腔剧团分别赴村演出,群众还自发组织了体育比赛、广场舞、秦腔表演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本地及周边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在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促进了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我到卓尼县挂职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扶贫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区道路由过去的水泥硬化路变成了沥青路;通过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区居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惠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扶贫地的面貌,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库学忠对记者说。

以“造血式”帮扶的理念推进产业扶贫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建筑的扶贫干部们深入扶贫地多方调研发现,扶贫各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文化历史。近年来,前来旅游的游客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但由于景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游、购、娱、吃、住、行等配套服务,极大地影响了景区的档次和接待服务能力,也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本着‘造血式’帮扶的理念,推进精准扶贫,因村施策,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扶贫地现有资源,改变基础条件,增加贫困村群众收入。”官庆表示。

为此,中国建筑结合扶贫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先后投入旅游扶贫资金兴建了康县“低垭云海”旅游节点项目和卓尼县木耳镇吾固村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据介绍,位于康县南部旅游风情线上的旅游节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30万元,是游客前往阳坝梅园沟4A级风景区所必经的唯一道路。全部由中国建筑捐资兴建,目前康县低垭扶贫旅游节点建设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据测算,该项目的实施预计年创收入860多万元,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而卓尼县木耳镇吾固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是位于卓尼县大峪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腹地,2016年度在吾固村扎烈自然村中国建筑投资建设河堤、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扶持农(藏)家乐等富民产业。据了解,项目完成后,将成为大峪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节点,也将带动本地及周边贫困人口脱贫。

“中国建筑帮扶建设的木耳镇吾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是结合吾固村旅游发展前景好的实际打造的定点扶贫项目,起初多数群众对于旅游专业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但看到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外来旅游人数不断增加的现象和本村已建成农家乐、牧家乐家庭收入的增加,心热了起来,群众主动要求建设的情绪高涨。”库学忠谈到“造血式”扶贫的过程时说。

“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发展农牧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实现旅游富民创造了有利条件。”库学忠说。

从教育设施和培训入手

通过劳务输出助力脱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好的文化教育也需要好的施教环境,文化基建必不可少。

康乐县城南村位于县城东南郊2.5公里处,共有农户647户、2879人。但多年来,康乐县城南村由于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在村小学只接受一年学前教育,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建筑了解情况后,拨付资金259万元,新建三层框架结构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379平方米,同时配建锅炉房、旱厕、围墙、校园硬化等附属工程,解决了城南村153名学龄前儿童和邻近高丰村部分幼儿入园难问题。

“不仅是城南村幼儿园,中国建筑一直在通过基础设施扶贫方式积极推进定点扶贫地区教育事业:如公司捐资建设卓尼县木耳镇博峪小学,极大地改善了卓尼县博峪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均衡发展;维修康县扶贫科技培训中心,助推全县贫困户劳动力的科技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拨付资金500万元,建设康乐县城南小学,解决少数民族贫困村———城南村271名学龄儿童就学难问题,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谈及中国建筑的文化基建扶贫项目,中国建筑在甘肃康乐县挂职副县长吴文君如数家珍。

而除了在教育基础设施的方面实施精准扶贫,中国建筑发挥自身建筑产业优势在“高素质技工人才就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上加紧步伐。

“2016年,公司投入35万元扶贫资金,对甘肃省康乐县委培的100名电焊工给予了培训和就业帮扶。2017年,公司已与康乐县达成了合作方案,公司每年投入300万元,依托甘肃建院康乐分院建立‘中建技工人才培训班’(如:电焊工、测量工、盾构机械工等),自2018年起每年择优录取100名康乐籍学生,按照不同工种的培训要求,制定对应学制,培养成技工人才,并安排到公司所属项目就业。下一步,我们还将与三县沟通协调,并就劳务输出的扶贫方式制定行动方案,落实相关工作。”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刘锦章介绍说。

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的扶贫方式带动了扶贫地群众创业就业的热情,也带动了当地居民脱贫,也得到了扶贫地的认可。“中国建筑作为大型中央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帮扶我县精准脱贫,在扶贫工作中起了带头、标杆和模范作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彰显了中央企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我们期待中国建筑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无论在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扶贫还是在产业‘造血式’扶贫上继续创新扶贫机制,尽早实现我们共同的扶贫目标。”甘肃省康县副县长王卫平说。

(文 孙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