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专题  >  打卡新坐标  >  打卡新坐标  >  打卡中国高度 > 正文
【走进新国企·打卡新坐标】奔赴太空的一次次“长征”,中国高度,勇攀高峰!

文章来源:国资小新  发布时间:2023-12-28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频频提及航天精神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激励中国航天巡天探宇叩问苍穹。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飞开始长征火箭已走过了53个年头“风云”“北斗”“嫦娥”“天宫”“悟空”“墨子” …… 这些熟悉的名字都是经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托举进入广袤太空。

2023年12月10日,四川西昌长征二号丁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第500次冲破云霄也是梦想与太空再一次的双向奔赴。

8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新闻网联合主办的十个维度看中国——“走进新国企 · 打卡新坐标”网络互动传播活动正式启动。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第九站走进中国航天科技,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果壳等媒体机构的记者、专家和网络名人组成打卡团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证长征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升天共同感受中央企业打造的中国高度新标杆。

火箭托举梦想,刷新中国高度

1970年4月24日,耀眼的火光伴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一号托举东方红一号呼啸升空。星箭分离之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接收到了由东方红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熟悉的旋律在浩瀚宇宙中款款响起。

那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完成发射任务。

53年后,2023年12月10日9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

在我国的航天史上,“长征”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七号,我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一次次将中国航天推向新高度。

2023年12月1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新华社 王毓国/摄)

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起名为“长征”?

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诞生,钱学森出任院长。

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的同志们,有感于毛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提出建议并经上级领导批准,将火箭命名为“长征”。 长征精神气贯长虹,长征火箭翱翔苍穹。

2023年12月10日,升入蓝天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宿东/摄)

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中国航天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突破。其中长征火箭第1个百次发射用了37年,第2个百次用了7年,第3个百次用了4年,第4个百次用了2年9个月,第5个百次仅用了2年,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纪录。

“实现百次的用时越来越短,不仅表明发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反映出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长征火箭第500次任务01指挥员何雷介绍说。

筑牢发射“底座”,见证跨越发展

在长征火箭的一次次壮丽腾飞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从1984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发射长征运载火箭数量最多的发射中心,其中长征火箭的第100次、第300次和第500次发射都是从西昌点火起飞。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管理和使用着西昌、文昌两个航天发射场。近年来,经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技术革新、组织指挥模式优化,中心的测试发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10吨到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5.5吨到14吨的巨大飞跃,当前已经具备8种型号15个构型运载火箭的高密度测试发射能力。

作为“北斗母港”,以100%的成功率将所有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中国探月母港”,7战7捷全部“零窗口”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梦想;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成功将空间站3个舱段和6艘天舟货运飞船送入太空;作为“中国行星探测母港”,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实现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西昌航天人成为中国航天飞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

据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将迎来第200次发射任务,有望成为我国用时最短突破200次发射大关的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也正在建设规划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发射工位,明年将迎来天舟七号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能够亲自参与并见证中国航天的一个个重要历史时刻,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南海之滨,正在文昌紧锣密鼓准备新的发射任务的工程师廖国瑞说。

迈向更高更远,源于自立自强

2021年12月10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

这一天,在钱学森指挥首次发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

仅仅两年后,长征火箭就迎来了第500次发射升空。

在航天人看来,每一个“100次”,都是更高更远的,都是自立自强的。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北斗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均由长征火箭送入太空。每一个“100次”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背后是发射能力的整体提升,是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不断跨越。

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火箭,具有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的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发过程,凝结了航天人的夙兴夜寐、百炼成钢。

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李东在回忆研发历程时,曾无限感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历时10年研制攻关,从研制之初就肩负着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等发射需求,承载着将我国高轨道运载能力从5吨跃升至14吨的使命,影响深远。

长五B火箭是我国低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火箭大,意味着规模大,系统构成更加复杂。当时的长五研制团队以强大的意志力,通过了比以往更多的地面试验、分析、仿真等环节,将整个过程反复迭代。饶是攻坚过程如履薄冰,却依然一波三折。

“有很长一段时间,团队整体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我们知道天一定会亮,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亮,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才能亮。”李东说。

长征火箭的每一次“服役”,都承载着研发团队沉甸甸的目光。最终长征五号B火箭的发射成功,使中国长征火箭特别是发动机的各方面研制能力,都往前迈了一大步!

人类探索太空,本是一首雄浑壮丽的史诗,这其中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执着。

奋斗长征路,所念皆星河。站在新起点上,航天人将再接再厉,跨越雄关漫道,共筑强国梦想。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载人发射获得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长六首飞“一箭20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340次发射;

2022年5月10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送往中国空间站,与核心舱完成对接;

2022年11月29日,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十五,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松送入太空,与天问核心舱对接,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

【责任编辑:石运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