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3专题  >  走进新国企2023  >  走进新国企·中国智造品牌行  >  第一站 > 正文
中车株机:驰骋世界的“火车头”

文章来源:中国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3-05-05

可以说中车100多年的奋斗史,即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发展史。

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提升,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近年来,中车株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成国内行业独有的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头组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设立10余家子公司,产品和服务“走入”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彰显“龙头企业”担当,带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400多家企业,在2022年实现产值超过1500亿元,推动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创新 领跑世界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曾说“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1961年前的夏天,湖南株洲小镇田心,迎来了新中国培育的第一批电力机车科班学子。此后的岁月,他们书写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传奇,刘友梅院士,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在60多年的风雨里,他曾不顾危险用长竹竿顶起无法正常升弓的受电弓;也曾白天跟车跑,晚上躺机车底检查,一躺就是两年;还曾冒着酷暑,在室温达到四五十摄氏度的机车主机房里,一待就是数小时。为的,只是创新。

就是这样勇于创新,无畏向前的精神,中车株机在自主研发道路上才能取得瞩目成就:目前世界上单条货运量最高纪录“中国重载第一路”的大秦铁路、历史性实现了大陆31个省市区全覆盖的飞驰雪域高原的“复兴号”、首个储能式电力轻轨列车、“贴地飞行”的长沙磁浮快线列车、首列齿轨列车等先后问世。

中车株机公司城轨事业部,一列列城轨车辆组装成型

开放创新的中车株机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伟大跨越,成为中国递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出海 铸就“大国重器”

2004年,我国高速铁路装备选择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中车株机的动车组却与国内市场失之交臂。

当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中车株机意外成了旁观者。没有了国内动车组的订单,传统电力机车市场也已经探到天花板,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外。

2010年,中车株机获得马来西亚38列城际动车组订单,价值40亿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笔动车组出口。合同虽然签了,但对于来自中国的陌生面孔,对方起初并不太信任。

直到比一般国际交付周期快了六个月,并建立了一条特殊的“米轨试验线”。马方才决定追加10列车的订单,这款列车还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马来虎”,登上了马来西亚国家邮票。

“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机遇期,此时“走出去”的中国中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世界。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车株机勇当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先锋,在国际版图中跑出“加速度”。先后在印度、马来西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墨西哥等51个国家获得超90个项目订单,产品包括机车、地铁、动车组、工程维护车,累计金额逾130亿美元。

一件又一件的国际案例,不仅将中国中车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更让中国中车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优质、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

智造 展现中国智慧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也是中车株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力例证。

走进中车株机公司转向架制造生产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机械手臂”自动旋转,一朵朵“钢铁焊花”有序绽放,一个个物料小车来回穿梭。

在车轮生产过程中,只需人员扫描车轮毛坯上的二维码,机械手臂就可自己抓取、打磨,并实现工位间的转运,大约20分钟就可加工一个车轮。

这是中车株机打造的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填补了转向架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空白。

中车株机1936年打下的厂房钢梁沿用至今,现为世界最大电力机车厂房

2020年,中车株机受命牵头研发,让“复兴号”开上青藏高原。当列车第一次在拉林铁路上组装完毕准备启动时,大家突然发现,列车也像人一样出现了“高原反应”。

问题清单列了上千条,中车株机副总工程师樊运新带着团队在高原三班倒,成功让动车组克服“高反”。如今,“复兴号”列车已在雪域高原上安全运营超100万公里,运送旅客超100万人次。

从“和谐号”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复兴号”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再到“绿巨人”进藏入疆,近4,000列高铁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铸就“大国重器”。

集聚 打响“中国名片”

在“中国电力机车摇篮”株洲田心,有一个特别的时间单位叫“一杯咖啡的时间”。在这里,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结行业顶尖专家进行商讨技术细节;而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从配送走向总装可以按小时计算。

约5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80%以上可实现本地配套;而研制下线一台新的机车车辆产品,国际同行通常需要3年,中车株机仅需8个月。

高能的产业协同造就了“中国智造”的出海名片。中车株机带领产业链配套企业共同开拓欧洲高端市场,促进了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如今产品及服务已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造”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27%,居全球第一。

“中国人的饭碗要自己端在手上,轨道交通难道这个饭碗不靠自己端着吗?这个就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创新的产品,来保证你成为轨道交通强国。”刘友梅称。

如今,以中车株机为核心企业的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日渐提升,成为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中国名片”,正向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奋进!

【责任编辑:冯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