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3专题  >  走进新国企2023  >  走进新国企·中国智造品牌行  >  第一站 > 正文
智能制造擦亮中国品牌——记“走进新国企 中国智造品牌行”活动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3-05-06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的中国智能制造将为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 中国智造品牌行”活动走访了四川、重庆、湖南三地,实地探访四家央企的智能制造之路,从“华龙一号”到F级50兆瓦重型燃机,从DCT自动变速器到全球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厂房,探寻科技创新背后的中国力量。

大国重器亮出“国家名片”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十几年来,核安全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中国核电人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华龙一号”应运而生。

“华龙一号”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先进核电技术。从开始概念设计到正式商运,“华龙一号”经过3次升级,走过了近30年筚路蓝缕之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介绍,“华龙一号”的设计目标,是在吸收了福岛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技术进行了革命性改进,创新性地采用了“177堆芯”和能动加非能动安全技术,其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别人的经验不会告诉你,核心的技术也是买不来的。”邢继说。“华龙一号”是我国独创的品牌,其装备的国产化率达到了88%。目前“华龙一号”已经作为中国核电建设的领头,不仅在国内应用推广,还作为中国核电的一张“国家名片”走向海外。“我们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K3、K4机组目前运行良好,各项指标都非常好,这证明设计是成功的。” “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介绍。

对中国核电人来说,技术在进步,创新一直在路上。刘昌文告诉记者,目前“华龙一号”的发展主要有智能电厂和智慧电厂两个方向,包括系统进行自我诊断,实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其安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2年12月,“华龙一号”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名单,它不仅提升了我国核工业的战略支撑能力,也是一张代表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国家名片。

智能制造助力转型升级

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同在成都市,还有一家大型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它就是我国唯一一家总部设在西部地区的中央企业——东方电气集团。

在东方电气的数字化无人车间,入口处记者看到几台AGV小车,也就是智能机器人,正忙碌地进行物料运输,它们灵活地向左向右转,将物料精准及时地运往各个工位,这些AGV小车与立体货架、堆垛机、输送机共同配合,完成整个车间的物流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仓储物流的效率。

往前走,来到无人工厂的核心区——叶片加工黑灯产线,“华龙一号”的叶片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AGV小车已经将物料送到产线上,每支叶片都有二维码和身份码,识别之后,将各种工艺的参数及时下发机床,让机床知道该做什么,通过数控程序,进行自动化加工,如果有磨损或者偏差,我们还有在线检测的工序,在加工过程中进行补偿。”东方电气集团工艺部副部长易泰勋向记者介绍。整条生产线实现了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人均效率提升650%,能源利用率提高47%。设备利用率达到90%,能源利用率提升47%。

在无人车间的数字孪生长廊,这是数字孪生技术首次在叶片加工领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通过5G技术以及智能传感计算机的应用,将整个产线的数据进行采集,可以对设备进行预测性的维护,对加工工艺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除了数字化生产,易泰勋还为记者介绍了数字化营销系统和数字化服务系统。用户可以自行选好参数进行在线下单,这些数字订单发送到工厂,工厂再把生产任务分配给设计部门,形成参数模块,再发送给机器,运用高级计划排程,开启数字化制造。产品生产好后,就形成了智慧产品,“我们将各个机组的数据进行采集,让用户直观地了解机组运行的状况,并且还可以进行专业诊断,每个月我们都会向用户发送诊断报告,当叶片或者任何部件需要更换的时候,用户可以一键下单,这就回到了营销系统,实现了我们从营销到设计、生产到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驱动。”易泰勋说。

智能化渗入生产的各个环节,对营销、生产、服务进行了效率和质量双提升,这样的智能化数字车间在东方电气集团有13个,它们极大地改变了工厂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的飞跃。

有了这些硬核科技的加持,东方电气也推出了一批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左岸的8台机组,每台都是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级机组;F级的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其制造难度之大,技术含量和材料要求之高,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重型燃气轮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自主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就是选择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来说,液压模块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外企手中,中国企业没有话语权,没有定价权。2008年,兵器装备集团青山公司开始组织团队专研这项技术。

开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从前期的设计到样机出来,由于供应链跟不上,项目一度搁置,2019年,核心零部件供应有了长足的进步,研发再次重启,但是新的构架在一次验证中失败,团队在重新梳理设计环节时发现为了赶进度,跳过了一个流程,吸取教训后再次验证,零件合格!新系统构架涉及整车控制软件的全新匹配开发,设计所的研发人员经过了8轮样件开发,37项功能、性能与可靠耐久检测,10余轮次的整车可靠性道路试验,夏季标定、冬季标定的反复验证,终于在2020年8月,自制液压模块在国产汽车上实现了量产,突破了这项“卡脖子”技术,实现自制降本50%以上,兵器装备集团青山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自主拥有这项技术的车企,守卫了产业链安全的同时,也将外企长期价格垄断的局面彻底打破,推动中国民族汽车自主品牌驶向未来。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兵告诉记者,青山公司目前拥有核心技术135项,成功突破国外垄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4个,研发的5挡DCT自动变速器荣获2017年“中国十佳变速器”,7挡DCT自动变速器和P2混合动力变速器分别荣获2020年和2023年“世界十佳变速器”。

央企责任服务国家战略

湖南株洲,被称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自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以来,先后研制出各型干线电力机车60余种,累计1万余台,引领中国电力机车实现从常速到快速、从普载到重再、从直流传动到交流传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

充满年代感的厂房外墙,内部却是整洁如新的钢结构厂房,在机车事业部总成车间,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神24”就是在这里制造出来的。单机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具备在12‰的坡道上牵引1万吨货物列车的能力,堪称重载铁路的“动力之王”。

除了“神24”,中车株机还设计制造了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大秦铁路重载机车,疾驰在青藏高原上的“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轻轨车,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以及具有超强爬坡能力的我国首列齿轨列车。从国家战略到日常出行,产品的多样化助推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车株机积极走出去,1997年实现了中国电力机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先后在新加坡、土耳其等51个国家和地区获得90个项目订单,累计金额超过130亿美元。2020年收购了德国福斯罗机车公司100%股权,在欧洲建立起中国首个整车研制基地。

国家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通过自主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锤炼产品的硬核实力,中国制造业所代表的中国品牌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进一步发挥影响力,甚至是领导力。“品牌意味着影响力,也意味着责任感。中车株机不断地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能为践行我们的国家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的价值。”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肜新春说。

从四川成都到重庆,再到湖南株洲,这些曾经的“三线企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愈加焕发出国企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也展现出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冯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