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3专题  >  大道同行 丝路繁花  >  丝路人物 > 正文
万伟来拉:在老挝“驻村”的七件事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3-10-27

9月是老挝的雨季,琅南塔省那列县的山谷云雾缭绕,村民聚在露台上吃着干果聊天,万伟来拉(Viengvilaylak Phoutthalath)身着雨靴雨衣,正挨家挨户确认新一期牛羊养殖培训班的报名情况。

老挝人万伟来拉曾在中国广西大学农学院留学4年,回老挝后成为农林部的一名公务员。得知南塔河1号水电站移民搬迁项目启动的消息,万伟来拉主动请缨,从老挝农业部辞职后,入职南方电网公司,负责南塔河1号水电站的移民安置工作。老挝南塔河1号水电站项目由南方电网公司采用BOT投资模式建设,目前由南方电网国际公司老挝南塔河1号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塔河电力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

在移民安置工作开展过程中,万伟来拉严把质量关,赢得村民信任,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万村长”。水电站投产后,他仍心系移民安置点百姓,主动要求参与公司移民生计恢复相关工作。农业培训课程便是移民生计恢复工作的一项措施,这些培训由南塔河电力公司移民安置团队承办。

“恢复移民生计的工作,我们主要围绕7件事来展开,分别是土地分配、建立农业培训基地、每月举办农业技能培训班、发动村民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定期发放农用工具、发展‘一县一品’、支持社区发展。”万伟来拉用中文介绍,“这些工作得以落实,有赖于公司走在前面的调研工作,还有老挝当地政府、社区的大力支持。”

移民生计恢复进行时

南塔河1号电站项目移民安置工程是老挝水电项目中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南方电网公司非常重视其移民工作。移民安置团队的使命,不仅是帮助移民完成搬迁,还要保证移民在安置点能落地生根,实现自给自足。

据万伟来拉介绍,移民安置点的常住人口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泰国打工。要帮助移民尽快恢复生计,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很关键。

考虑到传统农业是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万伟来拉发挥所长,从农业方面入手,寻求恢复生计的办法。一方面,他带领移民安置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调研移民安置区的土壤和气候情况,寻找适合养殖、种植的动植物,与当地政府一起制订生计恢复工作计划并推动实施;另一方面,万伟来拉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前来安置点指导授课,开展长期培训合作,教授移民农业生产技能。

南塔河水电站的移民签署同意搬迁协议,万伟来拉(右一)与移民合影。.jpg

南塔河水电站的移民签署同意搬迁协议,万伟来拉(右一)与移民合影。

“2018年,我们在帕乌多县的哈莫安置点建立了第一个农业培训示范基地。办班之前,我们走访每个家庭,向他们介绍培训班授课内容,一些感兴趣的村民报名参加了培训基地的第一堂课,内容是青蛙和鱼类养殖。”万伟来拉回忆,“一些村民上了几次课后,觉得养殖并不难,就没再坚持上课,但在后来的养殖实践中发现仍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才意识到从事养殖业少不了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后来培训班一发布公告,很多村民都会主动报名参加。”

如今,在哈莫和那列的移民安置点共建成4个农业培训示范基地,根据季节和需要,每个月举办两期甚至多期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种植养殖技术、农具使用等。6年时间,安置点的移民通过参与农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实践,自力更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过数年的实践,万伟来拉和他的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特点,积极引导村民重点发展4类特色产品:酿酒、织布、养蜂和养牛。为了更好地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品,万伟来拉还促成了南塔河电力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有劳动条件的家庭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017年1月,南塔河水电站的移民签署了同意搬迁协议,将近7年过去,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那列普恩安置点位于南塔河上游,共有131户村民。移民之前,在原先的村子,村民长期居住在茅草房里,过着男耕女织、物物交换的生活,村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货物运输依赖水路,家庭照明用蜡烛,生活用水是未经净化的河水。

现在,村子修好了通往县城的公路,村民住上了砖房,家里通上了电,用上了净化水,每家每户至少掌握了4—5个增加收入的技能。对于普恩村前后的对比,村长伸出了手掌,上下一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普恩村村民希罗是一位40多岁的妇女,搬迁之前,她主要在家织布。村里交通不便,织好的布只能在河边与其他村民物物交换。现在路通了,走贩会定期来普恩村收购布料。希罗记得,以前的村子没通电,天一黑,她就没法织布,而现在她的织布机上方就是一盏长长的灯管,她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不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5月的老挝,白天天气炎热,希罗更喜欢等到傍晚热气稍退才开始工作。工作时间灵活了,工作效率也高了,以前细忒织一匹布需要五六天,现在只需要三四天。希罗还开始研究更精细的布匹织法,这样能更好地卖个好价钱。

除了织布,希罗在家还养了鸡,种植了芒果、橡胶和蔬菜。换作以前,希罗可不愿意种芒果,传统品种的芒果树特别高,果子还小,种植芒果吃力不讨好。参加了万伟来拉组织的农业培训课后,希罗领了新树种,她家现在的芒果树高约一米六,结果多,希罗伸手便能摘到果子。希罗的丈夫在山上种植旱稻,同时保留了打猎的习惯。去年,中国的菌草技术也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他们参加培训后也开始尝试种蘑菇。掌握了这些农业技能,收入高了,希罗一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家现在用上了中国海尔品牌的电冰箱,她看到不少村民买了洗衣机,自己也有点心动。

“像希罗这样的家庭,在哈莫和那列的移民安置点越来越多。”万伟来拉说,“下一阶段,我们要努力开拓市场,打开产品销路。”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