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3专题  >  2023年国资国企经济运行年报  >  专家解读 > 正文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发布时间:2024-02-02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科技创新放在战略高度上考虑,对科技创新倾注了极大心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央企业承担着“三个作用”的重要使命,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科技创新作用,因此必须增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坚决当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创新“增长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近年来,中央企业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围绕行业布局了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攻克了一批重大前沿性、开创性、创新性技术,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取得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但是,中央企业所处行业涉及多学科技术交叉,部分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等国产化程度还不高,存在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攻关亟待加强等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和推进原始创新与应用创新,全面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国产化替代,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聚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做好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全面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布局和研究,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推动原创技术成果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标准规范、试验检测等的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将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

围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重大前沿颠覆性技术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在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以及高水平研究机构成立联合基金、组建联合团队等方式,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内外部合作,找准从事生产活动中的科学问题,形成系统性的基础研究规划和项目布局,尽快实现从源头和底层牵引原创性成果、颠覆性重大技术突破。

聚焦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础零部件等产业链关键领域,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实现更多突破。针对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核心技术,不仅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更要以自主创新为内在驱动力,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集中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进行攻关,不断增强行业特需技术供给。

二、深化创新协同合作,锻造创新“强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关键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机制;要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要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

近年来,中央企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开放合作理念,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效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发起各类技术创新联盟和实验室平台,截止2022年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764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但是,仍然存在内部协同创新不足,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对外开放资源、合作创新的力度不够,创新合力还需要进一步集聚等问题。必须着眼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题的体制优势,建立完善内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共进,在关键领域形成学科规模,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深化战略协同,推动中央企业更深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坚持定向引导和特色发展并重,创新内外合作模式,探索多元化平台建设路径。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合作,通过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技术合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力量。

深化央企协同,紧扣“体系化、任务型”定位,在重点领域打造联合体升级版。优化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着力克服分散、低效、重复弊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央企间协同协作要发挥好策源地、链长企业的统筹协调责任,落实上下游企业在各自专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主体职责,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也要摆脱线性思维的泛化惯性,运用非线性思维打破技术路径依赖,深化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联合攻关最大合力。

强化中央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的地位,做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争取中央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创新。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常态化咨询制度,定期组织沟通交流。支持中央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对于国家科技计划中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鼓励中央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筑牢创新“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来,中央企业坚持人才为本,持续加大人才选育力度,组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团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22年,中央企业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04.5万人,占全国的1/5,两院院士231名,占全国1/7 ,有力支撑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稳步建设。但是,仍然存在高端科技人才欠缺,基础研究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专业分布相对不均等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院士作用,加快培养一批在高精尖领域能够“一锤定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专家”,加大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形成青蓝相接、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科技创新驱动。

营造科技人才出力出彩的良好环境,为科技人才“搭台子”。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持续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的制度环境,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对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适时跟踪评价,关心科技人才的切身利益,努力解决人才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倾斜资源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为科技人才“架梯子”。深入实施中央企业人才高地建设示范行动,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培养选拔行业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科研资源向核心科研人员和团队倾斜,多措并举加大引留力度。

协同做好科技人才激励培育保障措施,为科技人才“铺路子”。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力度大、科研人员期盼的创新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科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在选人用人、项目验收、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

(作者为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李伟阳)

【责任编辑:冯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