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  专项动态 > 正文
西发公司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 加快提升液体动力制造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3-25

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第六研究院的控股子企业,是我国唯一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制生产单位。西发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活力,科研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经营管理效益明显改善。自入选“科改企业”以来,西发公司研制交付的发动机有力保证了以空间站建设、北斗工程、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158次重大宇航发射任务成功,推力、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24年1月,液氧煤油发动机工程师团队荣获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首次授予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持续提升创新效能

构建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双轮驱动”的创新组织体系。按照“突出重点、联合攻关、优势集成”的原则,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协同联动的创新研发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三年来,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实施国家级项目39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以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代表的多款新型发动机整机试车圆满成功,实现液体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部分核心技术世界领先。

坚持系统工程思维,统筹实施卓越产品行动。以“脉动式、智能化”目标持续优化产品线布局,构建以先进制造单元为最基本细胞的航天液体动力产品智能制造体系,机器人应用比例达到100台/1000人,发动机生产效率与质量管控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年来,交付及试车发动机年均增长超过30%,连续两年交付各型发动机超过千台。

积极推动增材制造产业化发展,培育创新发展新模式。依托国防科技工业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积极开展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设计-制造-试验”的传统大闭环研制模式向“技术创新-面向制造设计-分析仿真-快速试制”的小闭环快响应模式转变,实现600余种增材制造产品运用于50余个发动机型号研制生产。投资设立增材公司,探索先进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创新增材制造产业化管理运营模式,不断夯实增材制造工程化应用基础。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强激励硬约束实现收入能增能减。西发公司本级及所属子企业全面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持续优化应用与经理层成员选任相匹配、与公司功能定位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差异化考核方式。2022年,西发公司本级经理层成员收入差距倍数达到1.3,充分调动起经理层成员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竞争上岗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全面实行中层副职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大力推进不胜任退出,严格按照“印发工作方案-自愿报名-笔试-面试-考察-党委会票决-公示-试用期”公开竞聘的“九步走”程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2022年,中层副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100%,管理人员退出比例达到14.02%。

“挪位子”推动员工能进能出。修订《西发公司一线技能岗位能力评估实施办法》,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将岗位能力评估结果与职工年度考核相挂钩,严格执行员工市场化退出。2022年,员工市场化退出率达到5.17%,有效促进人才队伍流动。

优化科技人员激励体系,着力增强创新动力

丰富激励方式。重点遴选工艺技术人员、发动机总装技能人员等骨干人员开展岗位分红。2022年,对符合激励条件的347名骨干人员兑现岗位分红,激励额度倍差达3.17。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考核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2022年,课题研究考核奖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总人数达到217人,有效调动了更多技术人员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积极增强激励力度。强化课题组长研究路线、经费使用等自主权,设置里程碑节点,实行区段经费分段累加计算奖励金额,通过加大激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研发人员获得感和成就感。积极推行“揭榜挂帅”机制,2022年,4个“揭榜挂帅”项目解决了多项发动机研制技术基础薄弱环节,突破了薄壁弯管成形缺陷和尺寸精度控制、某新型材料旋压极限减薄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为航天重大工程发动机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出岗位贡献。在深入开展市场化薪酬水平对标和公司本级薪酬结构评估的基础上,完成岗位价值评估、岗位等级设计、人岗匹配、薪酬套改等工作,构建19档25等的宽带薪酬体系,将所有浮动性薪酬和单位考核相挂钩,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推动考核结果与岗位工资调整强挂钩,绩效升薪酬涨,绩效降薪酬降,实现“以岗定级、以级定薪”,顺利平稳完成岗位系数工资制到岗位宽带绩效薪酬制改革。2022年,同一岗位人员薪酬差距倍数最高达1.7倍。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