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  典型案例 > 正文
以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检测认证服务 中国中检保障国产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10-08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检)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科技创新,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连接器”“黏合剂”。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中检在质量服务行业汽车领域累计获批科研项目262项,同比增长12.93%,授权专利902件,同比增长21.73%,牵头和参与制订各级标准523项,同比增长18.59%,助力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厚植科技创新根基,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国务院国资委“焕新行动”,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结合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制定《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资本运营、产品交付、价值创造、品牌提升、风险防控等六大能力。在交通运输领域拓展“上下游协同推进”全产业链生态,形成“五横三纵”矩阵式业务布局,目前已为超过6000家汽车企业及供应链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二是完善产品谱系,推进原创技术攻关。围绕汽车产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装备,归纳基础产品,分析核心要素,梳理标准清单,凝练关键技术,拓展产品谱系,精准部署科研任务,自主研发超大功率燃料电池堆测试台、超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台、仿真-实车高精度测试工具链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其中仿真-实车高精度测试工具链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汇聚优质科研资源。围绕前沿技术研究方向,统筹内部创新资源,成立国家车联网质检中心、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等9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和1个国家标准验证点,承担多个重大项目研究任务。有衔接外部创新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先后突破车联网安全加密、电池系统一体化电磁兼容测试、智能汽车开发验证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i-tester复杂场景场地测试工具链等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化装备。

强化技术创新应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一是服务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全尺寸汽车空气动力学-声学风洞和整车环境风洞,大力弥补了我国汽车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资源的不足。创新了基于仿真计算、模型制作及风洞试验测试的汽车空气动力学全链条一体化开发模式,平均缩短汽车研发周期约20%。依托空气动力学技术沉淀,跨领域研发航空轮胎高加速试验台、航空制动器惯性试验台,为突破大飞机制造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贡献“中检力量”。二是服务价值链,推动转型升级。以“生命零伤亡”“健康零隐患”“财产零损失”“隐私零泄露”为目标,构建通行于国内和国际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标准体系,为中国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推出首个面向行业的智能驾驶技术研究平台—Super AI汽车超级智能极限试验,严苛考察车辆智能驾驶安全性能,完成对小米SU7、智己LS6等国产车型的测试挑战,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良性循环发展。三是服务供应链,实现国产替代。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核心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建立技术规范、搭建评价体系,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牵头,打造中国汽车芯片全供应链检测评价服务体系,推动国产车用半导体产品进入广汽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等主流车企供应链,打通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强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引培科技英才,凝聚青年力量。梳理人才需求、盘点存量人才、分析人才缺口,为精准引入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标准,为自主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提供方向,中国中检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5%,探索形成以青年科技人才为基础,科技骨干人才为支柱的科技人才梯队。鼓励子企业探索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库,搭建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秀青年后备军。二是构建多元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制定国家级、省部级、社会各类资金和自主投入兼具的研发投入经费保障制度,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以上。面向全行业开展汽车安全领域“揭榜挂帅”项目,组织技术专家委员会论证评审,确定揭榜成功的9项亟待攻关的前沿技术课题。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制定科技创新考核激励办法,对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3类16种创新举措设立考核加分项。探索实施虚拟股权、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已开展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受益科技人才485人。参与科研项目虚拟跟投的主要技术骨干达60余人次,预期激励总额达700多万元。

【责任编辑:张宇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