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  典型案例 > 正文
重庆以“五个重塑”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重庆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5-04-28

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要求,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系统性、集成式推进改革,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推进改革,坚持面向发展、兼容并蓄推进改革,以“五个重塑”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12月底,重庆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377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加值1288亿元、同比增长6.3%;上交税费310亿元、同比增长14.3%。

重塑国资布局体系,国企服务中心大局能力得到增强

一是加快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推进重组改革,第一批4组文化旅游类企业整合改革和第二批4组制造业、要素交易类企业整合改革全面落地实施,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文旅集团挂牌成立。完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检验检测等13项专业化整合,启动建筑、房地产、酒店、地方金融组织等专业化整合。二是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全市存量资产盘活“一本账”,建立国资监管机构与规划、自然资源、税务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存量国有资产用起来、沉睡国有资产动起来,市属国企累计盘活存量资产973.2亿元、回收资金389.8亿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97.3%、111.4%。完成确权登记1904项,面积2279.93万平方米,价值1194.82亿元。三是“三企”联动引入增量。建立市属国企与央企、民企、外企“三企”联动发展机制,通过股权合作的形式撬动更多资本、技术及产业落户重庆,带动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累计签约金额逾3800亿元。四是深入开展瘦身止损。实施瘦身健体、整合优化改革,全面梳理市属重点国企产权层级、管理层级、法人户数,2024年累计压减法人1191户,市属国企实际运行的全级次企业法人由2023年底的2260户压减至1069户。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集团精干高效总部建设扎实推进,集团总部部门、人员分别减少17.2%、18.3%。分级分类、“一企一策”止损治亏,年初确定的639户治亏企业,548户实现减亏扭亏,市属国企整体经营性亏损面下降至15.2%。

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国企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企业研发费用较上年增加额100%视同利润考核。首次认定为“独角兽”“瞪羚”企业和未来工厂的,从科技创新专项投资基金中按政府奖励标准的50%予以配套奖励。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运用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加大对科研骨干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和有关规定,豁免相关人员责任,在经营业绩考核上不作负面评价。三是发挥三大平台关键作用。引导渝富集团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推动渝富新增投资90%以上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重庆科创投集团发挥初创企业引育作用,推动建立覆盖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支持重庆高新研究院发挥科技成果孵化作用,依法依规开展授放权改革,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赋予生产经营、人事管理、投资决策等自主权利。四是开展“四链”深度融合市属国企先行试点行动。联动市级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推出首批105个“四链”融合项目、计划投资34亿元,发布首批高层次人才匹配400余人、高等级平台需求50个、院校合作需求75个;发布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90个、计划投资16.2亿元。

重塑主责主业管理体系,国企功能使命更加聚焦

一是加强国企主责主业管理。出台《市属国有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主责主业核定原则标准、管理流程,建立主业动态调整机制,企业主责主业必须符合国家和重庆市战略发展导向,符合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向,核定为主业的业务营业收入利润率原则上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二是开展国企功能定位战略性调整。对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逐户开展功能定位、战略板块和发展方向梳理,逐一明确集团及子企业主业方向和新业务范围,重新完成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主责主业核定工作。三是建立国企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起草《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工作机制》,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发展、保障国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设置指标体系,根据企业上年度数据开展试评价。

重塑风险防控体系,牢牢守住红线底线

一是常态化开展国企穿透式债务监测。对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加强风险预警监测、监督检查和分级分类指导,实时动态监测全市2475户国企2万余条债务信息。通过高改低、短改长、竞争性比选等方式,大幅压降超6%高息债务147亿元,年均节约利息支出超27亿元。建立市级应急周转资金池,兜住防“爆雷”底线。二是实行重大经营风险动态排查处置。构建重大风险监管制度体系,累计排查208个重大经营风险事件、影响金额718亿元,完成处置化解104个,影响金额降至338亿元。三是建立完善企业涉法涉诉风险排查机制。分类处置企业涉法涉诉遗留问题,建立市级、集团、子企业三级工作专班体系,收集汇总142个涉法涉诉问题,分级由集团专班、市级专班、市委政法委合力推动、处置化解,目前回收债权金额约52亿元。

重塑监管体系,国资监管效能切实提高

一是树立更加鲜明的监管导向。推动国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服务战略使命、做强主责主业,坚决防止无关多元、盲目扩张。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充分发挥考核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国有企业更好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二是完善更加系统的监管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织密织牢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全面梳理产权、财务、投资、考核评价等各类制度,形成国资监管制度图谱,找到不同制度的结合点、衔接点、着力点,确保每项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共向施力,发挥联动效应,形成监管工作闭环。三是探索更加穿透的监管方式。以建设国企改革发展综合报表体系为牵引,构建国资国企“1+N”核心业务应用体系,即1套综合报表体系+包括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薪酬、案件管理、“科技+人才”、国企党建等N个核心业务系统,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四是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管协同。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出资人监督与各类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建立完善国资监管机构与其他履行市属国企出资人职责单位、有关受委托监管单位联席会议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共同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