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  典型案例 > 正文
广东大力实施拓新工程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广东省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5-04-29

广东省属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精准施策,以培育拓新项目和企业为主要任务,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拓新工程专项行动,印发《省国资委拓新工程行动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加快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突出分类管理,构建拓新项目和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一是严格遴选拓新项目和企业。指导省属企业围绕服务国家和省战略部署,聚焦主责主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根据现有的科创基础、人才储备、商业化潜力、产业重要性、技术成熟度、项目周期等现状,对现有项目或企业进行综合评估,通过遴选机制,分类梳理形成A、B、C三类拓新项目和拓新企业。经过“两下两上”程序,确定了141个拓新项目及41家拓新企业。二是梯次培育并实施动态调整。A类项目或企业由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共同扶持,B类C类由各省属企业集团自主培育支持。力争A类拓新项目及企业一年时间实现突破,B类拓新项目及企业二至三年时间干出成效,C类拓新项目及企业三至六年时间形成成果。实行动态更新机制,对拓新项目和企业清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常态化滚动更新,及时递进增补或淘汰退出。非拓新项目经过培育可增补至C类拓新项目,C类经过培育递进至B类,B类递进至A类,实现动态更新。三是突出压实责任。落实各企业集团主体责任,每家省属企业集团选定1至3家A类项目或企业,由集团董事长亲自主抓亲手培育;各省属企业集团选定若干个B类项目或企业,由集团副职领导主抓;C类项目或企业由集团科创管理部门和项目所在基层企业组成联合专责团队进行管理。

突出精准施策,推动拓新工程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一是对拓新项目和企业实行差异化培育政策。深入企业开展三轮全面调研,对A类拓新项目“一项目一方案”、拓新企业“一企一策”扶持。二是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拓新项目或企业统筹用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方式,深化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与动力。出台《省属国资国企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成立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引进申报工作专班,2024年省属企业6名引进人才成功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目前,省属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才约6.9万人,技能人才约5.6万人,“国家卓越工程师”1名,博士及博士后工作站4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家。三是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立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以项目技术需求、应用场景为牵引,实现项目成果的推广发布、线上撮合和线下对接,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地。建立广东省国有企业创新联盟,支持省属企业与中央企业、地市国企、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民企等开展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全方位开放应用场景,打造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业务架构为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突出需求牵引,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拓新企业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用战略合作联盟,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快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广东省属国企共组建了45个创新联合体,建设了1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73个省级创新平台,其中广晟集团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构建以7位院士领衔的科学研究智囊团,组建了一支规模达210人高水平联合创新团队。二是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了一批原创技术。交通集团在深中通道建设中牵头研发形成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海中超大跨悬索桥等领域建造成套技术,多项原创技术破解了相关“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了世界跨海工程技术进步。粤海控股集团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研发的“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新集团立原科技掌握了新型显示基材关键技术,突破了液晶光配向技术。粤科集团鸿图科技成功开发新能源汽车超大型一体化压铸铝合金后地板结构件,刷新全球压铸机最大吨位(16000T)纪录。环保集团凯旋真空“高端精密光学镀膜系统”成功入选《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三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发挥基金引领作用,支持战新与未来产业发展,推动省属企业组建100亿元广东省创新联合体基金,发挥“粤科系”基金作用,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布局投资链,累计为756个科创项目提供376亿元投融资服务。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