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泰安市卫星产业专班 发布时间:2025-10-14
泰安市作为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抢筹”布局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赛道,全力打造商业航天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应用场景新高地。
聚焦战略机遇,奋力抢占发展赛道
把握空天地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超前谋划产业布局。一是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坚持高点定位,编制《泰安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泰安市卫星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确立“抓住卫星互联网建设和运载火箭制造两大关键点,以制造为核心,以应用为驱动,‘箭、星、网、端’全链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力争到2027年培育商业航天产业相关企业30家,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二是高起点实施靶向招引。紧盯上级政策谋划项目,在金融、土地、算力、数据、人才等方面争取全方位支持。瞄准行业头部编制产业链重点招引企业名录,绘制招商图谱,重点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区,与中国星网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杭州地卫二、北斗伏羲、航天宏图等20多家上中下游企业精准对接。三是高水平构建产业培植模式。依托市属国有企业,成立规模6.3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筹建泰安商业航天创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吸引5家全国商业航天头部企业入驻,建设产业园区3个,初步形成“产业基金+头部企业+产业园区+上下游产业+产业生态”的链式投资运营模式。
聚焦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制造+应用”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链闭环。一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2025年计划总投资6.2亿元,加快推进5个重点项目建设。与成都国星宇航合作建设集研发、测试、试验于一体的卫星中试基地,列入《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与北京英视睿达合作建设英视盛华卫星星座项目,计划4年内完成3颗卫星发射任务,围绕星座设计、载荷研制、运行控制、数据智能处理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北京东方空间合作建设商业运载火箭生产制造基地,年可生产火箭20发。与江苏深蓝航天合作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增材制造基地,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液体火箭发动机160台。与上海寰宇乾堃合作建设火箭综合试验中心,打造中国商业航天领域首座“开放式”火箭综合实验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开展发动机试车100次。二是聚力打造应用场景。推进“泰安城市星链”建设,与成都国星宇航合作研制发射12颗卫星,力争建成全省首个城市星座。建成省内首个市级森林火情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全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泰安市级节点,在“卫星+森林防火”、“卫星+国土规划”、“卫星+自然资源”等方面实现先行探索。建设卫星数据接收中心,承接天仪卫星数据分发、处理及行业应用开发,构建多领域、全场景的智慧解决方案。力争年内发射国内首颗商业碳卫星,服务生态环境、双碳等应用场景。依托岱岳区数谷智算超算算力优势,推动超级算力与卫星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场景应用创新能力。三是集聚建设产业园区。坚持以园区聚产业,以产业促园区的发展理念,围绕头部企业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已建成泰山区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汶河新区空天经济产业园、新泰市火箭试验中心三大产业园区,面积达1134亩,持续招引上下游企业入驻。
聚焦务实服务,强力打造产业生态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务实高效服务,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一是高水平提供“店小二”服务。高规格组建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中科院空天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挂职市国资委副主任,为专班提供指导。建立卫星产业“绿卡”项目库,深化项目立项、开工、集成变更“一件事”服务模式,在产业配套、要素保障、企业培植、人才引育、金融助力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全方位、全体系、全流程助推卫星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能级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合作,协同建设卫星应用领域专项实验室、卫星互联网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卫星数据深度挖掘,构建全链条技术研发和转化体系,促进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三是高质量扩大产业“朋友圈”。围绕产业配套,联动全市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推动成立卫星产业联盟,聚集卫星火箭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形成“箭、星、网、端”全链协同发展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