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  >  专家解读 > 正文
以“头号工程”之势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4-07-27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和产业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央企业要自觉彰显“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来推动,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科技先导能力,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者”,建好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田”,筑好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培育科研核心能力,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者”

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央企业要从全局和战略出发,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企业所能,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把准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深度对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积极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

打造一批具有非对称优势的“独门绝技”。坚持四个面向,集合精锐力量持续培育优势科研领域和专业方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可控核心产品系统性、递进式、应用化发展。加快锻造更多科技攻关“代表作”和“撒手锏”,在更多换道超车和错位竞争领域进行突破,做强科技硬实力,为赢得大国科技博弈提供重要筹码。

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聚焦事关产业安全、国家安全和行业战略转型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纾解产业发展“燃眉之急”、消除国家安全“心腹之患”。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关键环节、短板技术,策划实施重点攻关项目,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夯实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涵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大未来产业技术策源力度,在事关未来发展、可能颠覆行业的战略性产业赛道提前谋划“占位”“卡位”,抢占科技前沿竞争主动权。

二、优化创新体系效能,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建好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田”

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中央企业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强科技战略牵引。大力推动战略性技术预见,依托大科学家“引航”和大企业家“伴飞”,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技术趋势开展创新。高起点、宽视野绘制科技战略地图,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明确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让有限的资源在战略引领下更加聚焦。

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健全推进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实施重大项目“任务制”管理,重大难题“揭榜制”“赛马制”管理,建立差异化、长周期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人才、平台、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研究建立战略科研特区,在决策、考核、激励、协作、人才等方面形成更加适应探索“无人区”“少人区”“分歧区”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有效消除传统意识和政策惯性对战略科研的束缚。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提高基础研究比重,引导研发经费真正投向国家战略需求。融入“财政资金为引导、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推动研发经费向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多、质量高、转化快、影响大的单位和团队倾斜。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探索“带土式”移植、“候鸟式”聘任、“订单式”挂职等创新引才机制,加大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依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载体,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对顶级人才、中坚力量、预备队、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等不同层级人才精准施策、因需施策。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股权分红、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三、优化创新合作生态,激发创新主体动力,筑好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

全会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央企业多属于产业内最大规模的终端用户或总成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最有条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以大规模、前瞻性场景需求牵引系统性、集成性产业创新,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合作生态。

建立共享创新要素的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实验室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实验室自主核心能力。做强科技服务支撑机构,高度集成政策、金融、中介等各类科技服务功能,支撑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共商治理规则的创新生态。健全创新生态治理架构,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完善创新生态运作机制、规则制度、技术标准等体系,共同促进生态健康成长。优化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引导资源和能力互补,促进各创新主体和利益相关方公平履行责任,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生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共促技术攻关的创新格局。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协同建设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产业培育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发挥中央企业场景优势和规模化需求优势,构建需求导向、创新导向的市场化竞争选择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填补产业链空白,以创新导向的市场需求牵引产业链集成创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作者为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勉荣)

【责任编辑:语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