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锻造新质生产力
推动能源央企高质量发展
推动能源央企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锻造新质生产力
推动能源央企高质量发展
推动能源央企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27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强调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其发展质量和速度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新型能源体系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大局。构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仅是能源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相关部署要求,能源央企要扛起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推动能源转型革命重任,发挥好能源央企的功能价值,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能源体系。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能源体系相融共促的紧密关系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能源体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既具有绿色、高效、高质等共性特征,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新型能源体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创新技术。绿色化、低碳化的能源科技与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科技,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技术。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将加快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步伐,进一步为能源行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也带来了新的能源消费模式和需求,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坚持两端发力、一个重塑,加快构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一是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谱系化发展上发力。能源央企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能源融合发展,开展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能源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煤炭智能化开采、煤电机组灵活快速调峰、运输安全智能高效调度、智能电网建设等,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同时优化能源消费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国家能源集团全面推动安全高效绿色矿山建设,建成9个国家示范智能化煤矿,常规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超(超)临界机组占火电装机的62.2%。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率先建成宁东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投产世界首套5万吨/年PGA示范项目。成功开行3万吨级重载组合列车。
二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发展上发力。2023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达到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九大领域实现全面布局,并覆盖了产业链的主要环节。能源央企在风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领域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已成为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等11家电力央企的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约1.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2%,累计装机规模约5.6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的53%。
三是重塑形成综合性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能源央企坚持多元化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系统布局,国家能源集团重塑形成包括“煤火风光水、化油气氢核等能源谱系+物流贸易金融支撑+产学研融通”的综合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国家电投的多元能源发展版图持续扩大,在青海形成“水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能源央企坚持数智赋能,大力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不断在业务场景中推广人工智能的应用。国家能源集团上线的“智能无人评审系统”已实现非招标采购全类别、全评审方式全覆盖,智能评审准确率达97%。
三、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能源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是加快能源资源多元开发,统筹推进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坚实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不同维度能源规划的统筹协同,促进多种能源产业、新能源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推进“两端发力”,发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谱系化发展,深耕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和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深化“两个联营”和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积极推进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油气战略保障能力;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发展,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开发,积极发展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二是加快节能型社会建设,引导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生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完善能耗“双控”制度,逐步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约束,合理引导能源消费向低碳化、低能耗方向转变。持续深化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循环改造,深化农业领域能源消费多元清洁高效化,深化交通领域油气电氢供能路径,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拓展节约用能空间。提升终端用能电氢化水平,加快推进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及服务业等重点用能领域清洁替代;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强化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道路和工程车辆电氢化替代;不断降低制氢、储运、用氢各环节成本,拓展氢能在终端用能领域的应用范围和综合能源业务。
三是深化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低碳要素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增长点。加强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市场、电力市场、碳市场、绿电绿证市场等各类市场间的有效衔接,构建全国统一能源市场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协调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统筹清洁能源基地、“东数西算”和立体交通产业布局,通过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三网”高效融合,支撑绿色低碳产业新增长引擎的孵化培育。
四是加强能源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效手段。深化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融合发展,提升新型能源体系韧性。加强能源产业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多种能源发展,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筑牢根基。加强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推动能源产业生产方式、竞争方式、组织结构的革命性变革,培育壮大能源领域新型业态。
五是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推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源泉。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重点和急需领域,做强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体系,依托重大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有序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产业化发展,推进CCUS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进程,在“金三角”、新疆等能源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传统能源化工行业CCUS耦合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区域二氧化碳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作者为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宝东)
【责任编辑:石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