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渐入佳境
中央企业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渐入佳境

文章来源: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4-08-01
2024年7月22日至23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在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上半年成绩,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国资央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会议上强调中央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两翼齐飞,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把党中央战略部署转化为国资央企的生动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奋斗。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
中央企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一是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升。带头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组建专班细化落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一揽子解决方案。二是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累计发布试点107户,打造智能工厂117个,推动通用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智慧电气加快落地。三是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布局新能源产业、创新开发绿色低碳新产品、建设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探索延伸零碳产业。四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序推进,中国有色推进“5G+AI”无人驾驶的智慧矿山建设,中国中车升级“智慧中车”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
下一步,中央企业将以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国企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落实好《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对能效水平低于行业基准水平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要加快改造或退出,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以专项行动和资金保障为抓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资央企发挥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深入实施。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布局,系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二是大力实施“AI+”专项行动。发挥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机遇,主动开放应用场景,积极合作打造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行业大模型。三是“国”字头基金加速布局。中国诚通、中国国新有效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国”字头基金加快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布局。
下一步,国资央企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突破。纵深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强化创新策略、应用示范和人才聚集,加快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引导中央企业用好用足《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利用创投基金加大投资力度,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国资央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未来产业启航行动部署推进。按照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四新”标准,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九大重点产业,遴选确定重点方向。二是开展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在总结前期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经验上,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需求,开展新一期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
下一步,国资央企要加速谋划未来产业全面布局。加快培育首批启航企业,组织启航企业下一步遴选工作,发挥创新联合体作用,全面承接量子、生物等领域国家总体方案部署,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聚焦“未来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未来化”,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
发挥产业链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中央企业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积极开展产业链融通共链行动。带动超过5700家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初步实现关键技术、标准和产品突破。另一方面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对外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及原材料的依赖减少,突破供给约束的堵点卡点,本土产业链的自给自足能力得到提升,外部风险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降低。
下一步,中央企业要持续推进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继续遴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深入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强化供需协同和产业链上中下游、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支撑和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资央企坚持开放合作,加快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一是深化中央企业与地方合作。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探讨中央企业与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二是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等方向发力。三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优势产品和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我国规则、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下一步,国资央企要围绕服务落实国家战略,立足地方所需、发挥央企所长,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高校院所、地方国企、优势民企、外资企业等协同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定不移走开放路、开展国际化经营,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责任编辑:张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