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辉煌历程 > 正文
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山沟河滩铸就沙场传奇 自力更生谱写火箭炮事业新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9-27

“苏家河畔战旗扬,人欢马叫穿梭忙;人民战争显威力,建好江山保国防……”

2019年10月1日,年近八旬的江山重工研究院退休职工赵芳老人守在电视机旁,聚精会神地收看庆祝建国70周年阅兵直播,当我国第四代火箭炮的代表——远程箱式火箭炮方阵首次亮相、驶过天安门广场时,他饱含热泪、激动不已,一字一句哼唱起了当年流传的歌谣。

时针拨转至50年前,在国营江山机械厂302工房里,赵芳和他的战友们,共同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门107毫米火箭炮的诞生。

新中国第一门107火箭炮.jpg

新中国第一门107火箭炮

自力更生

1969年4月,江山机械厂在湖北光化县(现老河口市)苏家河选址定点。在这片山沟河滩上,一批赤胆忠心的先驱者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从五湖四海朝鄂西山区走来,以战天斗地的热情,开创了一段“为三线建设立业”的征程。

三线建设.jpg

三线建设

“刚到苏家河,第一件事就是打水井、挖地基。”退休职工汪景忱回忆,“晴雨常交替,崎岖无平地”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应对恶劣环境,雨衣、雨靴、破棉袄就成了“标配”。住的是帐篷,睡得是草席,吃的是苞谷、洋芋。条件再苦,也没有人打退堂鼓。

“铁姑娘”排.jpg

“铁姑娘”排

在工厂建设初期,面对自然条件复杂等难题,地勘工作者们灵活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的方式,仅仅一周便建起了铸造和锻造工房。400多平方米的带锯房,从设计到调试生产,只花了1个月……这期间,更是涌现了“小老虎排”“铁姑娘班”“硬六连”等一批批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他们被称赞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众志成城

“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挑土抬石),晚上压杠杠(睡树条做的床)。”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赵芳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像他这样的大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跟随建设大军来到一穷二白的偏远山区白手起家。“那时虽然苦,但精气神却很足。”在他回忆里,最难忘的仍然是生产现场激动人心的时刻。

建设工房.jpg

建设工房

“基建要搞好,生产也抓紧,今年必须投产!”工厂指挥部的一纸军令状拉响了第一门炮的生产大幕。为了尽快拿出产品,生产准备组调集精兵强将,分工协作、分秒必争。

缺少图纸,技术组长途跋涉、主动出击。想办法从西安调来设计工艺资料和全体零部件图,到手后立即消化学习。

缺少设备,现场组披星戴月、遍访周边。找渠道借用原光化县工厂里的老旧设备,合力搬进车间组装调试。

缺少工具,工人群众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自己动手焊制工具箱、工作台,制作简易的工装量具,生产现场成了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舞台。

表面处理连续作战.jpg

表面处理连续作战

“设计图纸对生产要求很高,上装的炮管可手动拆卸,必须保证装配的精度,任何一道工序达不到技术要求,就无法实现核心功能。”作为技术员的赵芳参与了产品设计生产,当时学的大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一切都要在实践中从零开始摸索。研发人员不眠不休,在现场扎了根,大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重新校正每个环节,反复优化各种参数,最终在结构尺寸上实现了:上不过颈、下不过臀、宽不过肩、重心贴身,让产品更加人性化、更满足实战需求。

12月的苏家河,隆冬严寒交加,在江山302工房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第一门火箭炮进入最终装配阶段。大家不分昼夜坚守岗位,拧螺丝、焊框架、搬炮管……足足熬了七八个日夜,渴了喝几口凉水,饿了啃几口馒头,困了靠在墙边打个盹儿。就在这设备老旧、条件艰苦的红砖瓦房里,创造了“当年定点、当年产出”的军工奇迹,成为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典范。

锻造生产线初步建成.jpg

锻造生产线初步建成

“成了!”一声石破天惊的呐喊响彻山间。所有人的疲惫与饥寒一扫而光,大家马不停蹄赶到汉江边的沙滩上,冒着凛冽寒风进行实弹试验。当炽热的光芒从眼前划过时,所有人高兴得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第一门107火箭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

作为我国第一代火箭炮的代表,“快速灵活机动”是它的制胜法宝,被誉为游击战的三大神器之一,由此掀开了中国武器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显示了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困难的精神风貌。

薪火相传

时光荏苒五十载,半个世纪弹指间。从第一代火箭炮开始,江山军工人瞄准世界一流,自主研制了一代代火箭炮“明星”装备,斩获多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阅兵式盛装亮相,实现了从仿制到自研、从无控到有控、从近程到远程的迭代升级,以核心技术铸就护国“长剑”。

03式远程火箭炮.jpg

03式远程火箭炮

江山重工研究院AR3外贸产品参加珠海航展.jpg

江山重工研究院AR3外贸产品参加珠海航展

江山重工研究院产品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式.jpg

江山重工研究院产品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式

如今,当年的火箭炮总装厂旧址入选了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湖北省首批革命文物。一砖一瓦、一榫一卯,每一座老厂房静静矗立、每一个老物件都熠熠生辉,镌刻着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我们把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国防事业,但我们无悔。如果祖国再有号召,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作出这样的决定。”2021年,赵芳老人入选全国革命文物讲述人。如今的他作为公司特约讲解员,为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入职国防科技青年们深情讲述着第一门107火箭炮背后的故事。在这些年轻人手中,即将描绘出新一代火箭炮装备的宏伟图景。

这种传承,一如老厂房的红砖绿瓦,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传递着一种烛照今昔、辉映未来的巨大力量,汇聚着一代代兵工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张宇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