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4专题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辉煌历程 > 正文
南水北调集团:南水奔流见证中国力量

文章来源: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9-27

从高空俯瞰,先期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南向北从城市到乡村,呈两条带状水网辐射京津冀豫苏鲁皖7省市,初步织就一张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跨流域跨区域骨干水网。

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为沿线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超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水资源重要支撑和水安全战略保障。

从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国力量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黄淮海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动工实施,前期论证工作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论证。

最终,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

国务院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作为工程建设高层决策机构,先后召开8次会议,决定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和其他重大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水利工程建设,还涉及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文物保护、节约用水、地下水控采等工作领域。

工程沿线各省、市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集中力量推动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开展。数十万工程建设者顽强拼搏,43.5万征迁移民群众无私奉献,各地区各部门团结协作,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

广大科技工作者相继攻克低扬程大流量泵站、超大型渡槽、大口径输水隧洞、新老混凝土结合、膨胀土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确保了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据统计,东、中线一期工程总投资3082亿元。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挖填量25.5亿立方米,混凝土量9188万立方米,如此巨大体量的水利工程前所未有。

今天,14亿中国人的水杯中,有1.85亿人饮用千里而来的南水,一个“调”字,展示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中国力量。

从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国民生

明洪武年间,一位官员路过河南省范县陈家大楼村,喝了一口井水后,大赞其甘甜,“甜水井”村名延续至今。上世纪90年代起,多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让范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但代价是严重超采地下水。

2021年10月,“甜水井”村民终于喝上了南水。“真甜!”今年9月12日,70多岁的村民刘尽力说出喝了三年南水的切身感受。

“甜水井”村的饮水变化见证了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市区,有效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

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引领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充分发挥防洪减灾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南四湖被形容为“酱油湖”,海河流域基本上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天津不得不引滦河水解渴。

南水北调工程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重点加强东线调水沿线水污染治理和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保护,倒逼受水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沿线地方政府关停规模以上污染严重企业500多家,叫停否决300多个新上项目。

在山东段,高污染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环保的新技术,纸产量不降反增,达到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

南四湖跻身于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重返南四湖定居。济南市借助长江水,联通水系,补给河道,保持泉城泉眼四季喷涌。

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京杭大运河补水5.71亿立方米,连续三年助力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千年古运河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利用汛期洪水资源,助力沿线50多条河流生态复苏。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重点流域、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大幅增强。滹沱河、大清河、滏阳河等一批河流实现全线贯通,河北邢台重现“泉水绕城”胜景。2021年8月,永定河实现1996年以来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

华北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今年8月现身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亦庄调节池。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不仅调运了优质水资源,还极大地促进了工程沿线环保治污和生态复苏。       

从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国决心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努力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提高国家水网建设贡献度。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评估修编,科学推进东线一期效能提升、二期可研论证,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和中线沿线调蓄体系规划建设、西线工程前期工作;主动参与国家水网区域网规划编制和地方水网项目建设,参股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建设阶段。

引江补汉工程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目前,引江补汉工程多个标段全面引进智能综合加工厂、智能拌合站、信息化实验室等智能建造技术,全部采用大型机械配套作业方式,高效、安全、质量有保证,这些工业机器人的“上岗”,直观体现了“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智能化少人”目标。

中国南水北调集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骨干网、区域网、地方网建设。浙江开化水库、安徽省九华河下游段综合治理等多个水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该公司积极探索“水网+”策略,推进水网项目与水务、新能源、生态环保、文旅等项目融合发展,围绕建管体制、筹融资机制等提供“南水北调集团方案”。安徽凤凰山项目形成了捆绑特许经营模式,辽宁辽阳灌区的TOT模式开创了央企参与灌区建设的先例,安徽淠史杭灌区项目的BOT模式走出了“灌区+农业”发展新模式,海南定安“水管家”模式在全省推广。

今天,每一滴奔流的南水,都体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保障决心。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引擎,必将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加有力战略支撑保障作用。

【责任编辑:张宇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