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9-27
秋日京城,云团在晴空中舒卷。从北京东城区西兴隆街拐到南北向的草厂四条胡同,青砖灰瓦、红门绿荫映入眼帘。这里的静谧与现代化城市的快节奏形成一种“时空错位感”。
今年77岁的朱茂锦骑着电动自行车穿巷而过,“哧溜”一下停住,提上买回来的一兜子新鲜蔬菜,走进自家小院。堂屋的灯在手机的远程控制下开启,朱茂锦坐在沙发上,“唤醒”茶几上的智能音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旋律在这方小院内流淌。
草厂四条胡同所在的前门街道草厂社区,是天安门广场附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胡同群之一。曾经,草厂地区的胡同狭窄杂乱、路面坑洼不平。如今,胡同宽敞明亮、一步一景。蝶变如何发生?在草厂四条胡同里生活的朱茂锦老人,是胡同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者。
自打出生起,朱茂锦就生活在草厂四条胡同里。他的记忆里,儿时的胡同有家的温暖,也有环境的杂乱:“胡同里净是泥土路,雨天没法下脚,私搭乱建还占着道。”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力还是稀缺品。小院的夜晚黑漆漆的。“家里的电就是用来照明的,最怕的就是停电。”煤油灯是家家户户的常备品。还在上学的朱茂锦会在停电时熟练地拿根绳搓成麻花状,在盘子里沾点油,往煤油灯里一放,用火柴一点。那时候,写作业要抓点儿紧,即使是煤油灯那昏黄的火光,亮着的时间也有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朱茂锦毕业参加工作,成为火柴厂的一名工人。因为电力仍旧紧缺,各个工厂开工和休息要“轮着来”。朱茂锦最初是每周二在家休息,后来改成周四。
“那时咱们国家的电确实不够用。”朱茂锦家里有一台老式电风扇,但哪怕天再热,他们也不敢敞开用。在电力大部分用于家庭照明的时候,纳凉的电力需求显得有些奢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时代的转折中书写雄浑乐章,也给亿万人的生活带去改变。
朱茂锦家最大的变化,就是家用电器多了起来。从朱茂锦结婚生子,到女儿长大结婚,家里的人越来越多,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电视、空调、电冰箱、电吹风等一应俱全。小院的生活越来越美,但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取暖和做饭仍在用煤。
在朱茂锦的记忆中,家里烧饭、取暖最早用的是煤块,之后是煤球、蜂窝煤。“以前请人送蜂窝煤到家里,一次要送一两百块,屋外墙角都堆满了。遇上刮风天,院里全是灰。”大家都盼着能有个改变。
改变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草厂地区的胡同“煤改气”,家家户户用上了壁挂炉,烧上了天然气,小院屋里屋外干净多了。但草厂地区的胡同普遍狭窄曲折,使用液化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为了进一步改善胡同景观、保障居民安全,2017年,北京东城区政府启动新一轮整治工作,实行雨污分流、架空线入地、外立面粉刷等多项改造,并在草厂胡同打造北京首个电能替代示范区,实行“气改电”。
朱茂锦家的壁挂炉换成了新式储能电暖器。“晚上10点钟到早上6点钟执行的是低谷电价。到了采暖季,晚上8点钟到早上8点钟是低谷电价。现在用的电暖器还可以储能,夜里‘烧’,白天用,非常节能。”朱茂锦说。
朱茂锦使用全电灶台。
朱茂锦老伴何立华在全电厨房“大显身手”。新换上的全电灶台设计了两个灶眼,一个是平的,一个是凹形的。“传统的铁锅正好放在凹形的灶眼儿里,灶台最大功率能有3500瓦,煎炸炒煮都够用。”何立华说。
低头不见煤,抬头可见天,在北京市启动的首都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中,曾经在小院屋檐下和胡同上方杂乱的电线都入了地。抬眼望去,长空无垠。
这两年,供电企业在草厂地区的胡同试点智慧家居,朱茂锦一家的生活也跟着有了变化:夏季旅游回来的路上,通过手机APP提前把空调打开,进屋即享清凉;晚上回来快到家时,提前把院灯打开,从胡同进家,全都亮亮堂堂的;冬天,把电暖器设定在合适的温度,晚上使用,白天关掉,既暖了屋子又节能减排。
不单单在朱茂锦家的小院,草厂地区的智慧用能“样本”越来越多:社区的养老驿站安装了屋顶光伏,胡同的“小院议事厅”用上了智能照明系统,电力设施隐藏在水墨画风格的景观中……
电力线路不断延伸,从一户家庭,向一个城市,向一个省份,向更广阔的区域,连接千家万户,也串起一个个幸福的故事。在安徽,山中的古老村落用上了智慧路灯,村民们开的民宿装上了安全用电监测装置,用能智慧又低碳;在重庆,电力大数据“云守护”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更添保障;在新疆,小区居民通过智能网格电力服务终端,可一键呼叫片区电力客户经理……
从有电用,到不怕敞开用电,再到智慧用电,时间记录下生活中关于“电”的种种改变。
1978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仅为260千瓦时。而在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2241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13524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奔涌的电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也托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茂锦现在每天还有个任务——接外孙女放学回家。晚上,何立华总要做上几个拿手菜,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举杯小酌,有说有笑。外孙女总是“叫醒”智能音箱,听听自己喜欢的故事。
去年,小院里添了“新丁”。屋檐下,燕子筑了新巢,3只雏鸟在燕子妈妈的哺育下一点点长大,小院也成了它们“首飞”和羽翼渐丰的见证。
秋天到了,燕子离巢。老两口有点不适应,总有点想念每天叽叽喳喳的声音。他们期待着明年春天燕子还会回来。那时,老胡同里的小院,又将是新的模样。
【责任编辑:张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