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科技创新主力军  >  走进新国企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正文
央广网:中核工程 自主创新的领航者

文章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5-03-31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采访活动走进了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廊坊研发基地内,多座试验台架如“实验工厂”般矗立,其中名为“盘古”和“玄武”的两大科研装置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安全性能的核心验证平台,更承载着中国核工业人对极致安全的追求。作为中核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带领团队不断深耕,用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为中国核电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写下生动注脚。

从“跟跑”到“领跑”,“华龙一号”的诞生与崛起

“华龙一号”的诞生,是中国核电人三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上世纪80年代,邢继参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让他深刻意识到:“引进技术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创新”。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原计划开工的CP1000项目被迫暂停,邢继团队转而投入第三代核电技术研发,提出“能动与非能动结合”“双层安全壳”等创新设计,最终打造出全面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华龙一号”。

2021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投运,标志着中国核电建设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迈入新的时代。截至2025年,全球在运在建华龙一号机组总数达33台,其中国产化率超过88%,带动上下游5000余家企业协同创新,成为“国家名片”。

“盘古”与“玄武”,核安全的“实验工厂”

在廊坊研发基地,“盘古”和“玄武”两大试验台架是核安全研究的核心设施:

“盘古”台架作为亚洲最大的在用安全壳热工水力试验装置(容积1010立方米),其核心任务是验证“华龙一号”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PCS)。在极端事故工况下,该系统可迅速导出安全壳内热量,维持温度与压力稳定。2019年,“盘古”为“华龙一号”首堆装料许可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近期正升级改造以适配后续机型优化。

“玄武”台架以1:3.2比例缩建的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模型(容积3500立方米),专注结构包容能力测试。其智能钢绞线技术可实时感知安全壳受力状态,并通过热压耦合试验验证极端压力(达设计值两倍)下的可靠性,为核电站延寿评估提供支撑。

这两大装置不仅支撑了国内核电技术迭代,更于2024年向国际同行开放,推动全球核电安全研究合作。

严重事故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科技攻坚

邢继及团队成员始终将核安全视为“沉甸甸的责任”。为应对福岛事故后国际安全标准升级,“华龙一号”采用五层纵深防御体系,涵盖事故预防、堆芯保护、放射性包容等全链条。其中,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尤为关键:

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团队从零起步,通过18次工况试验验证系统可靠性,首次实现事故后72小时无需人工干预的安全保障。

极端环境测试中,电缆需经历15天高温高压、强碱浸泡及耐电压试验,确保60年使用寿命;安全壳抗震设计从0.2g提升至0.3g,突破进口设备限制,实现国产替代。

以“较真”精神筑牢核工业基石

在“双层安全壳”方案争议中,邢继力排众议,以“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推动设计落地,为“华龙一号”赢得国际认可。面对首堆建设压力,他带领团队创造“设计变更1.5天处理周期”的纪录,用“白加黑”的奉献精神攻克千项难题。如今,邢继将目光投向更远:“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与科普,让公众不再将核电与风险挂钩,而是视为高效清洁能源的典范”。

“华龙一号”实现了中国核电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中国核工业人正以自主创新的底气,向世界递出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张宇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