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守望者

文章来源: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4-29

伊敏露天矿的清晨,总在重型卡车的轰鸣声中苏醒。

晨光未露时,一个身影已穿梭于煤灰飞扬的停车场。他弯腰检查轮胎,指尖轻触油管,附耳贴近引擎——这是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大车包机长马刻江30年来雷打不动的“仪式感”。

从青涩学徒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用30载光阴,在乌金煤海中书写一部关于坚守、责任与传承的诗篇。

车轮下的铁规矩

凌晨五点,矿区还笼罩在零下30℃的寒雾中。马刻江裹紧工装,手持电筒,俯身钻进编号“MT3700-13”矿用重型卡车的底盘。手电光扫过油管接头时,他眉头一紧——一处细微的渗漏痕迹在冰霜下若隐若现。“小刘,把扳手递来!”他招呼徒弟,声音沙哑却坚定。徒弟搓着手嘟囔:“师傅,这点渗漏不影响出车吧?”马刻江猛地回头,“车轮下是人命关天!少一滴油,刹车就可能慢半秒!”

这样的场景,在马刻江的职业生涯中上演了上万次。2021年除夕夜,矿区保供任务吃紧,一台满载煤炭的卡车在破碎口突然熄火。寒风裹着雪粒抽打车身,仪表盘显示温度已跌至零下42℃。马刻江抓起工具包冲进风雪,徒手攀上三米高的驾驶室。手指冻得失去知觉,他索性用牙咬开故障电磁阀的外壳锁扣。十分钟后,卡车重新轰鸣,而他的睫毛早已凝成冰柱。事后,徒弟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指了指远处灯火通明的居民区:“咱们多运一车煤,就多一户人家能暖暖和和过年。”

对于安全,马刻江的“执拗”近乎苛刻。他曾因发现年轻司机在弯道未提前减速,连续三天跟车监督,直到对方养成“入弯必鸣笛”的习惯;他还手绘过一张矿区雨雪天气“风险地图”,用红笔标注了27处易打滑上下坡道、9个视觉盲区,甚至细致到某段路面在雪后几小时会形成暗冰。“马师傅的车轮印,就是咱们的安全线。”运输段段长赵塨感慨。

零下40℃的坚守

2023年寒冬,西伯利亚寒潮席卷呼伦贝尔草原。伊敏露天矿的测温仪屡屡跌破零下40℃红线,运输段三分之一的司机因天气骤变感染风寒,无法正常顶岗。得知消息,本已轮休的马刻江连夜赶回矿区。推开段长办公室的门时,他胡茬上还挂着冰碴:“给我排班,四点班、零点班都行!”这一顶,便是连续38个夜班。

深夜的矿坑宛如冰窖,驾驶室玻璃内侧结着厚厚的霜花。马刻江裹着两件劳保棉服,膝盖上贴着发热贴,仍止不住打颤。为保持清醒,他哼起年轻时学的苏联老歌《喀秋莎》,歌声混着引擎声在寒夜中飘荡。即便如此,他每日运量始终超出定额30%。同事老李偷偷掀开他的饭盒——白菜炖土豆早已冻成冰坨。“老马,你这是玩命啊!”老李眼眶发红,马刻江却咧嘴一笑:“卡车冻不坏,人就能扛住!”

这种“人车合一”的境界,源于他三十年的积淀。“老马心里有本账。”他包保的两台卡车,何时需保养、哪个部件易故障,都被他记录得清清楚楚。即便休息日,他也常跑到维修车间与机修工探讨设备改良方案。就这样,凭借多年经验,他练就了“听声辨障”的绝活,他包保的卡车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听引擎启动时的震颤,他能判断PT泵是否需要更换;感受方向盘细微抖动,他能预判传动轴磨损程度。有一次,维修工反复检测未找到的异响,马刻江俯身贴近后桥,突然眼睛一亮:“左后轮轴承滚珠碎了第三颗!”拆开一看,果真如此。工友们惊叹:“老马的车会‘说话’,咱们的检测仪倒成了摆设!”

煤海深处

实操培训训练场上,新司机小张第三次倒车入库失败,车轮险些蹭上防护桩。马刻江跨步上前,一把按住徒弟发抖的手:“急啥?我当年学了一个月才敢独立作业!”他钻进驾驶室,让小张紧盯后视镜:“看!左镜里库线对齐挡泥板螺丝,右镜里桩角卡住车厢角——这就是‘三点一线’!”方向盘在他掌中轻柔回转,卡车如游鱼般滑入库位。小张瞪大眼睛:“师傅,您这手绝活咋练的?”马刻江掏出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1992年9月12日,第一次独立驾驶”——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一千多条故障案例与操作心得。

作为矿区首批“金牌导师”,马刻江带徒有套独特哲学:教技术,更传匠心。2020年冬,徒弟小王首次夜间作业,装车时总对不准卸煤口。马刻江顶着暴雪跟车指导,让徒弟用大灯在煤堆上投射光斑作为参照点。“光斑边缘对齐卸煤口边缘,保你十拿九稳!”如今,这招“灯光定位法”已成为运输段不成文的标准操作流程。

传艺之外,他更重育心。得知徒弟李海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他连续半月带其跑车,途中讲述自己早年家庭贫困、老人多病、上学交不起学费的往事。“日子再难,方向不能偏!”这句话让李海重燃斗志,在次年全区矿用重型汽车司机职业技能大赛中摘得金牌。如今,马刻江的20余名徒弟遍布矿区,其中5人获评“岗位能手”,更有人“驾驶”着智能电动卡车,续写着新时代的“煤海传奇”。

乌金作证

三十载春秋,马刻江亲历了矿区从镐刨肩扛到5G遥控的沧桑巨变,却始终保持着“老黄牛”的本色。家里老人做手术当天,他坚持完成交接班才赶往医院。妻子嗔怪他“把魂丢在了矿区”,护士见他工装来不及换,裤腿上还沾着煤灰,忍不住责备:“工作比家人重要?”他低头攥着手术同意书,声音哽咽:“破碎站的运输车辆不能断档,我走了,万一煤炭供应衔接不上……”

2024年元旦,马刻江在荣誉墙上贴下第28张“安全生产标兵”证书。照片中的他,站在自己保养了十五年的“MT3700-13”卡车前,笑容如鄂温克草原的格桑花般质朴灿烂。夕阳西沉,又一列满载“乌金”的卡车驶向远方。马刻江在后视镜中看到,蜿蜒的车辙与天际线融为一体。这些车辙,印刻着亿吨煤炭的运输轨迹,更书写着一线劳动者最深沉的时代告白——择一事终一生,守一岗忠一业。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矿山的今天,马刻江依然坚持随手记录车辆参数。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一行褪色钢笔字清晰可辨:“车是死的,人是活的。把心放进方向盘,路就不会歪。”这或许正是中国产业工人精神传承的密码——在机械与数据的时代洪流中,永远跳动着滚烫的匠心与初心。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