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4-29
清晨的达坂城,白毛风裹挟着盐碱地的碎细土呼啸而过,春季的寒风甚至比小刀还要锋利。高丹紧了紧防寒面罩,借着手电的光晕检查通信铁塔安全。这是中国电信达坂城分局装维工程师高丹的日常。
新疆达坂城,这片年均刮风160天的“中国风谷”,既是全国新能源的绿色引擎,也是通信人淬炼初心的战场。
“斗”风
2009年,初出茅庐的高丹第一次直面戈壁滩的“下马威”:12级狂风将通信抢修车吹得摇摇晃晃,来自南方的他第一次带上了护目镜这样的防风设备。他背对着风向完成了第一次的通信故障抢修,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信号不断,民生不断。”
十六载寒暑,高丹的脚步丈量出20万公里巡线路,相当于绕行赤道五圈,“斗”风成为了高丹工作的常态。
他有一套“斗”风法则:侧身45度抵御强风、观察风机叶片预判风速、冬季太冷如何熔接光纤……这些经验,让达坂城的风经过百余台风电机组,点亮了万家灯火。
高丹在中国新疆风谷分厂内部检修网络
“御”风
“让信息时代的风吹向有需要的人,就是坚守的意义。”高丹说。
数个高清“天翼看家”摄像头成了“电子牧羊人”,帮助牧民守护着成群的牛羊和成堆的牧草,牧民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看到家里的牲畜状况。如果有人靠近,摄像头会发出警报并推送到牧民手机上,牛羊丢失也可以看到方向。
十六载的坚守,高丹始终有一个坚持:让信号穿透风雪,成为牧民手机里的电子炊烟、风电场控制室的稳态电流、亚欧光缆中奔涌的比特洪流。在万物互联的坐标系里,这位“信号诗人”用青春撰写着另类风物志——“达坂城的风会偷时间。”
每次春节来临之际,高丹总在抢修车上与视频通话里家人展示的烟花同框。去年除夕,处理完高速公路休息区网络故障,高丹在值班室泡开方便面时,收到妻子微信:“你守护的万家灯火里,有我们一盏灯。”
高丹正在巡护亚欧光缆
从“追风少年”到“风语大师”,他像胡杨般将青春焊进戈壁——当5G信号穿越戈壁,当牧民的幸福定格羔羊初生的瞬间,这片土地上的每阵风都在诉说:通信人的坚守,是荒原上温暖的地标。
又一个多风的春天来了,风语者的故事仍在继续,正如达坂城永不停歇的气流,在荒原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大风歌》。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