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11
近日,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中国二重”),8万吨模锻压力机班组班长叶林伟正带领同事通过手柄操纵重机“起舞”,开展航空模锻件的锻造工作。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叶林伟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了倡议书。叶林伟是国机集团中国二重培养出的新时代优秀产业工人代表,也是8万吨模锻压力机的首位操作手。他和团队成员参与攻克了多项超大型航空复杂模锻件极限制造难题,为中国人实现“蓝天梦”提供了坚强支撑。
2009年,叶林伟成为一名蒸汽锤模锻学徒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操作大压机。那些日子,他跟着师傅迅速了解设备、熟悉工艺流程、掌握操作技巧。为了苦练模锻基本功,叶林伟几乎每天都扎在锤锻生产现场。2012年,叶林伟从100多名锻造工中脱颖而出,成为8万吨模锻压力机候选操作手。8万吨模锻压力机高达42米、总重量达2.2万吨,其中75吨以上的单个零件就有68件。精确操控这台前所未有的机器巨人,前行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要成为“国之重器”的合格操作手,必须闯“三关”——翻译关、液压原理关、电气原理关。叶林伟凭着对梦想的执着热爱,用一个月时间,实现“零基础”的完美蜕变,通过了严苛的技术考核,比专家预估时间提前了整整1年。
如何将“国之重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打造更多高端航空模锻件产品,是叶林伟和伙伴们的奋斗目标。他们夜以继日,一次次试压锻制,一次次极限测试,一次次摸索创新,总结出物料准备、锻造生产等8项流程操作标准化手册,编写出重点、难点产品操作标准化手册12项,使操作技艺有标准、可传承,大幅提升关键工序制造水平。每当坐在8万吨模锻压力机操作台前,叶林伟总是透出超越常人的沉稳与专注,他的手轻轻推动操纵杆,数吨重的零部件不断挤压成型。
压制C919起落架,就像在刀尖上抢时间。面临的难题有两项:一是锻件定位像“走钢丝”,二是温度控制如同“全员会战”。首先是定位,模具型槽有高低差,上模一压下来,锻件低点就容易翘起来。如果压机速度慢,等发现偏差再调整就晚了,几吨重的坯料就废了。其次是温度,1200℃的坯料出炉,每秒温度下降2度,20秒内必须完成所有动作。第一次研制C919起落架时,叶林伟和团队围着刚出炉的坯料反复测试,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调了无数版参数后,终于找到临界点,6秒钟刚好完成锻压,温度损失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截至目前,叶林伟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C919大型客机垂尾、吊挂、中央翼、外翼机身、起落架、舱门等上百项关键件的研制生产,有力支撑了C919大飞机总装下线、首飞验证、商业运营。他们积极参与承担“超大型整体框铝合金锻件研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锻造高端航空模锻件产品近4万件,有力助推我国航空事业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贡献。
叶林伟在“师带徒”上也颇有心得,他常说:“课本能教会公式,但教不会‘手感’。”除了理论,他特别关注三个“本领”。
“听机器说话”的本事。压机运行时,液压泵正常运转是“嗡嗡”声,如果是“滋滋”响,那可能就是管道漏气。模具接触锻件时,“当啷”声是定位准,“吱嘎”声就是定位偏。叶林伟带着徒弟,在压机旁一蹲就是一整天,把每个声音、每下震动都记下来。长此以往,就像老中医号脉,不用看仪表也知道设备状态。
“扛得住事儿”的心理素质。锻造时一旦失误,上百万元的坯料就没了。为了锻炼强大心理素质,叶林伟故意在徒弟操作时出难题,检查班组成员的冷静应对能力。处变不惊的能力,正是在无数次“模拟心跳加速”中练出来的。
“敢想敢试”的闯劲。在优化“制坯+模锻” 一体化工作时,有徒弟提出想创新给锻件定位。叶林伟鼓励说:“要敢于吃螃蟹,试成了就是新突破。”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征程上,叶林伟和他的团队将通过掌心与“大国重器”紧紧相连,为“中国智造”锻造更加强劲的未来。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