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操盘手”

文章来源: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1-26

从青涩学徒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宝武新钢集团能源环保部的电工首席操作张阳,在40年的漫漫电力生涯中,留下了无数动人篇章。

一摞摞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他钻研技术的日夜;55亿度安全供电的亮眼数据,见证着他对责任的坚守;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他创新精神的有力证明。他以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精心守护着新钢的“动力心脏”,在平凡岗位上铸就非凡,点亮了自己人生的璀璨高光。

微信图片_20250509094614.jpg

以勤为径研学识 崭露头角绽芳华

1985年,16岁的张阳以学徒工身份踏入新余钢铁厂时,由于文化程度低,他起初对能否干好这份工作感到迷茫,但从小就不服输的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没有捷径,我不怕吃苦。”

有一次车间里的PLC系统突发故障,全英文的操作界面与陌生晦涩的“程序块”,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也束手无策。张阳望着陷入僵局的场景,一咬牙,拿出自己三个月的工资,花800元购置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此后,他白天一头扎进设备拆解工作,不放过任何细节;夜晚则伴着词典,逐字逐句解析故障代码。凭借这股子韧劲,他成功将复杂的代码抽丝剥茧,提炼出独有的实用攻略,一举攻克难题。张阳回忆道:“这次经历让我初次尝到技术突破的喜悦,对我而言,是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飞跃。”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张阳并没有安于现状。37岁那年,已是技术骨干的张阳开启了新一轮苦学征程,自动化控制、编程、机械、内燃机、金属工艺等知识领域,都留下他钻研的身影,除此之外,他还主动报名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班。这份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收获硕果,张阳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二次飞跃”,成功晋升为部门负责人。

在此之后,他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设备维修,而是像“操盘手”般通盘考量。面对困扰车间多年的电晕现象,他率领团队住进现场,为了能够测算出精准数据,他将数百个螺丝逐一拆装测试,详细记录每次实验数据,最终计算出毫米级的变化,啃下了这根“硬骨头”。“张师傅做事向来追求极致,问题不解决,他绝不善罢甘休。”徒弟周安平感慨地说。

在张阳的办公桌抽屉里,摆放着一摞摞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40年来他解决各类电力难题的过程。2008年攻克电缆过热难题,2018年独创“直流正极除潮法”……本子里密密麻麻的字迹见证了他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也承载着中国钢铁工人最质朴、最实用的智慧结晶。

认真执着破难题 创新求变展担当

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张阳从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独辟蹊径”。面对35kV高压电缆架空线电缆终端头频繁故障,严重影响公司生产运行的棘手问题,在没有标准施工图集的情况下,他现场测绘、反复论证,开发出的固定金具彻底解决了三相高压电缆头与铁塔架空线搭接的行业难题,年减少停电损失100余万元,其创新成果不仅受到国内同行业的广泛好评,更成为众多企业模仿学习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50509141350.jpg

工作中,张阳巧妙利用巡线无人机吊运轻便的炭烧装置高效清除架空线异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确保人身安全和线路安全运行,“小革新”发挥了“大作用”。除此之外,张阳还有5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果已进入发明专利审核阶段。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将我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利用工作室为新钢为社会培养电力人才,是我最大的心愿。”一直以来,张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电力专业技术人员。

2012年成立的“张阳劳模创新工作室”走出了11名高级技师、29名电工技师。张阳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8座总降和总容量468MW各类型发电机组的电气调试工程,以及各高炉泵站、各总降智能化改造工程,为新钢年安全供电55亿度,年自发电33亿度作出了突出贡献。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岗”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50509141406.jpg

在“故障不过夜、分析必溯源”的铁律下,张阳的徒弟们都练就了“听声辨障”的本事。如今,张阳的徒子徒孙已遍布新钢的各个岗位,他们将所学倾囊相授,为企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55亿度安全供电,33亿度自发电,47本笔记,5项专利,3000多个日夜的设备守护……张阳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岗位的热爱、对技术的执着、对传承的坚守。他用40年的坚守与创新,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所谓非凡,不过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