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深处“她”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15

在煤矿井下600米的幽暗巷道中,压风管路的上百个阀门曾是矿工头顶的安全隐患,一旦阀门误关导致停风,工人将摸黑在潮湿昏暗的巷道中排查故障长达数小时。

2012年,中国煤科北京华宇的新员工梁沫初次下井,彼时的她刚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我一定要用科技让矿工少跑腿、更安全”,梁沫暗自发誓。

此后,经过十余载的学习攻关,梁沫率领团队应用5G RedCap技术首次实现了井下离散设备远程智能管控,构建的“5G+AI”智能辅助运输体系,实现了车辆高精度定位与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逐渐成长为煤矿科技攻关的核心骨干,成为煤矿智能化转型中当之无愧的“巾帼先锋”。

信念如磐:带领团队开启“科技突围”

“矿工们在高温与粉尘弥漫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工作,我们笔下的每一张图纸,都是守护他们生命安全的防线。”师傅这句带着温度的话,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工程技术沉甸甸的分量,工程师们笔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参数,都承载着井下矿工的生命嘱托。

传统煤矿井下,离散设备数据采集依赖有线传输,铺设的大量线缆如同“蜘蛛网”,投资高、维护量巨大;辅助运输依赖人工调度,动态定位误差大,未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让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梁沫带领团队开启技术突围,用5G和AI技术这把“金钥匙”破解技术难题。

图片1.png

梁沫(左二)为智能电气工程部同事讲解配电设计中的问题,并结合相关规范进行分析。

创新破壁:5G RedCap掀起“井下革命”

“传统5G模组成本高、功耗大,难以规模部署。”梁沫瞄准3GPP R17标准,带领团队研发业内首款矿用5G RedCap本安型智能网关,通过精简带宽与天线数量,实现设备成本降低40%、功耗减少60%。通过在采集系统控制箱内加装这一低成本、低功耗模组,团队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5G轻量化的全矿井离散工业采集控制系统,通过阀门实时上传状态数据,工人无需再徒步排查,实现单矿减少线缆85公里,节省布线成本379万元,每年削减人工成本1140万元。

2023年,梁沫率队出征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凭借对煤炭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精彩阐述,她作为该领域唯一入围全国总决赛的项目代表斩获一等奖,其研发成果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范式。比奖项更令她动容的,是一线矿工的真切反馈:“过去排查故障阀门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现在基本无需额外下井排查,终于不用再在黑暗巷道里摸爬滚打了!”

梁沫代表《5G赋能煤矿智能化生产》项目组,出席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陕西区域赛颁奖暨信息化优秀项目推广大会。

智联运输:“5G+AI”重构井下物流网

在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矿,梁沫带领团队打响智能运输的“攻坚战”。面对辅助运输领域“车载终端功能单一、动态定位精度不足、物流协同弱”三大行业痛点,她主导构建“5G+AI”智能辅助运输体系,系统性打造煤矿运输的“智慧中枢”,重构井下物流网。创新智能交互平台,将车载终端升级为集成AI视觉、多源感知与边缘计算的智能中枢,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车辆工况及巷道环境,构建“安全监控—智能预警—任务调度”全链路闭环管理;攻克井下定位难题,首创“AI视觉+惯导+UWB”三模态融合算法,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全工况高精度动态定位,为会车避障与智能导航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构建智能物流平台,通过“5G+AI”物流协同管控系统,实现“人员—车辆—货物”从准入认证到调度响应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从井下600米的黑暗到“5G+AI”的光明,梁沫用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细腻与坚韧,在煤海深处书写着“科技守护安全”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