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中寻找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9-09

在中国煤炭科工下属煤科院矿用材料的生产车间里,被誉为“绿色血液”的矿用浓缩液正从生产线有序下线。

机器繁忙运作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工业交响乐,一个身影来回奔忙,专注而坚定——他就是张德新,一位从普通技工成长为行业创新先锋的高级技师。凭借精湛技艺与卓越贡献,张德新荣获2024年度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殊荣,在矿用材料研发生产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传奇。

微信图片_20250627093954.jpg

钻研进取,成就技术骨干

张德新生长在山东农村,从小就喜欢观察各种农机工作,热衷钻研机械的构造与原理。每当看到齿轮咬合转动,零件精密配合,他总会沉浸其中,那时的他便与“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张德新来到煤科院矿用材料车间,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每日扎根车间,在轰鸣的机械声中观察设备运转,拿着笔记本记录每个零件的运行状态与细微差异。遇到复杂的机械故障,他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翻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机械原理,趴在设备旁一研究就是好几个小时,试图读懂机器的“语言”。

从反应釜的温度变化到灌装流速的细微波动,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凭借着这股钻研劲儿,他逐步从新手成长为车间里的技术骨干。

图片1.png

当时,浓缩液产品生产正处于初期,一直采用老式板框式过滤机和机械磅秤进行灌装,受人为因素影响频繁出现冒液问题,导致产品浪费、返工频发。作为一个“机械迷”的张德新亲自动手拆解设备,努力钻研其原理,为灌装泵安装联动继电器,在机械磅秤上安装感应开关。经过反复调试,终于实现当产品灌装达到设定重量时,灌装泵就会自动停止运行。这次改造不仅彻底解决了产品灌装超量冒液的情况,避免了产品损失,还大幅减少了返工频率。

一线创新,树立行业标杆

张德新给人一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印象,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只是不喜欢空谈,更多时候选择只做不说。

盛夏时节,同事们咬着牙将成袋粉体料往肩上扛,尽管车间上方装满了风扇,但工人们的汗水仍沿着安全帽边缘不断滴落,浸透了工装。这样的场景,让张德新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

带着这样的信念,张德新毅然扛起责任,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长达8年的“粉体料自动投料系统”技术突围战。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每一步都需要他们自己去摸索。研发过程中,智能拆垛、垂直输送、管链投料等关键技术如同横亘在面前的座座高山。无数个日夜,车间里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张德新和团队成员们围在设备旁,反复调试、不断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千次的调试,粉体料自动投料系统终于研发成功,实现了复杂形态粉体的全流程自动化,人力成本直降45%。“当看到工友们不再被汗水浸透,告别粉尘环境时,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张德新说。他的坚持不仅改变了车间的生产方式,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勤学善用,节能减排降成本

经过在生产车间多年的摸爬滚打,张德新成为了油品产线副主任。作为生产一线管理者,他深知生产现场节能减排对企业降本增效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针对高粘液体投料难题,他策划改造了存储投料一体化系统;为解决投料过程中的粉尘问题,他设计了粉尘烟气过滤装置;此外,他还带领团队改进了冷却水热量回收再利用系统。通过调整工艺水和冷却水管路设计,引入板式换热器,有效回收冷却水余热,并为工艺水进行预加热,每年节省天然气用量近25%,节约电能消耗10%,并减少冷却用水百余吨。同事们评价他:“张工总能在看似平常的工序里找到革新突破口。”

图片2.png

张德新的巧思还体现在装车效率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年产品发货量从几百吨增长到三万多吨,传统的吊具每次只能搬运4桶物料。面对这一困境,他从扁担的平衡原理中获得灵感,设计出双吊具系统,使装车效率翻倍;还针对25公斤塑料桶装卸难题,设计了“机械手掌”,实现了15桶同步吊运,彻底改变了工人一桶一桶搬运的历史,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普通技工到行业技能大师,张德新用坚守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未来,他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创新为火种,照亮车间的每一个角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