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生花”的钢轨守护者

文章来源: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01

夜幕下,打磨车在长长的钢轨上来回作业,火花显得格外耀眼。

每次打磨作业后,中国物流所属铁物股份轨道集团副总工程师、运维科技公司总工程师王军平,都会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采集钢轨廓形数据,观察钢轨表面状态……

1运维科技公司道岔打磨作业现场.jpg

十年如一日,王军平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为行动准则,潜心研发钢轨保护技术,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填补了国内钢轨保护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并应用到全国18个铁路局,累计服务里程超过42万公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动请缨 挑战啃下“硬骨头”

现如今的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位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曾几何时,我国钢轨保护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加上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导致钢轨极易出现磨耗高、使用寿命短的情况。

彼时,国内钢轨保护多遵循“有病害了打病害,无病害了全覆盖”的传统打磨方式,作业效率低,打磨效果不理想,这曾是影响铁路列车平稳高速运行的关键性难题之一。

2013年7月,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王军平入职轨道集团,从事钢轨保护技术研究工作。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王军平总是最早来、最晚走,休息时间也是捧着资料研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傅请教,当天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同事们都对这个不怕吃苦、勇于钻研的小伙子寄予厚望。

“我想尝试对每条线路钢轨进行个性化精准打磨。如果能够突破传统打磨方式,或许可以提高钢轨使用寿命。”王军平主动请缨,毅然决定挑战这块难啃的骨头,一头扎进了为我国铁路安全和高效运营保驾护航这项光荣的事业中。

成都铁路局是王军平试验的第一站,在川黔铁路綦江北至广兴区间的崇山峻岭间,选出5公里病害较多、曲线半径约300米的铁路区间,通过采用自主研发适用于对应线路的钢轨打磨目标廓形,进行钢轨打磨的个性化、高精度、智能化模式试验。

然而整个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崇山峻岭中进行试验,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坚定的意志。白天,他扑下身子埋头在铁轨间;深夜,还需要对白天的作业数据进行梳理总结,确定第二天的作业方案。

“钢轨打磨,外行人看似粗活,实则是堪比绣花的技术活。要想整治钢轨病害、消除钢轨表面缺陷,就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微小伤痕。”王军平对细节的严格把控,让现场很多工友直呼“强迫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遍又一遍地测量、验算、再测量、再验算,2014年6月,成都铁路局川黔线綦江北—广兴区间上的试验项目传来了捷报:通过定期观测得出结论,5公里试验段与相邻铁路区间相比,钢轨磨耗速率降低至原来的1/4,使用寿命普遍延长1倍以上。至此,在成都铁路局线路条件最恶劣区间进行的小半径曲线钢轨廓形打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反复打磨 破解行业难题

2023年9月,成都石板滩焊轨基地,王军平看着眼前的钢轨陷入了沉思。

作为中国物流“焊轨基地个性化钢轨廓形预打磨加工设备和工艺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军平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是在研究钢轨廓形预打磨工艺流程。

不同于在现场线路上进行大机打磨,此项目需在出厂前对钢轨进行预打磨,打磨完成后再进行百米轨焊接,这种打磨工艺在国内外尚为首创。与此同时,项目团队成员也面临着钢轨打磨角度排布、廓形设计以及焊接质量等诸多问题。

“这项目是个‘分量活儿’,没有前车之鉴,经验少之又少。”团队成员崔容义说道。他们针对钢轨预打磨设备总体方案、既有设施改造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决定采用设备固定、百米钢轨移动的方式进行预打磨工艺,前期需要反复试验以确定个性化钢轨预打磨设备结构和选型。

图4-焊轨基地现场.JPG

焊轨基地现场

此后,王军平无数次进行钢轨打磨试验,他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打磨砂轮的起落点位置以及切削量、磨面宽度等技术指标,将数据记录在翻得褶皱的试验本里,随即迅速走到操作室进行下一步试验。

凭借丰富的打磨经验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王军平通过不同的试验结果,提出了钢轨打磨设备采用大余量调形粗磨、中余量修形半精磨以及小余量整形精磨的设计思路,并根据焊轨基地焊接生产工艺,制定出钢轨预打磨生产流程,为焊轨基地批量生产提供先决条件。

2023年12月,石板滩焊轨基地个性化钢轨廓形预打磨加工设备完成建设,初步具备钢轨预打磨工艺试验条件。该设备成功入选北京市2024年第三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相关配套技术已获批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成果将进一步提升钢轨保护能力和水平,对轨道集团、运维科技公司开拓铁路运维服务新领域,扩大钢轨打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步履坚定 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

雅万高铁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高速铁路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和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战略项目。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中国物流聚焦雅万高铁建设需求,积极发挥在钢轨打磨领域的技术优势,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先后与中国电建市政集团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展开多次对接沟通,最终获得项目部认可,顺利承接雅万高铁钢轨预打磨方案设计和道岔预打磨验收任务。

2023年4月25日,王军平团队临时接到项目部通知,因工期需要,所有人员必须在5月2日前抵达印尼。时间紧任务重,到达后的团队成员顾不上休息,便迅速开始打磨施工前的调查并制定预打磨设计方案。5月17日正式开始线路预打磨施工作业。

图5-雅万项目现场调查.jpg

雅万项目现场调查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我们就像是一个陀螺,每天一睁眼,就忙得停不下来。”团队成员李青原笑着说。除了要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问题,还要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雅万高铁大坡度地段较多,最大坡度可达30‰,团队充分考虑线路特点,针对不同坡度地段进行了个性化的方案制定,保证了打磨效果。

前后历时近4个月,项目组完成线路钢轨预打磨技术服务273千米,道岔预打磨技术服务31组,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个别技术员还带病坚持作业。项目完工后,那种充满心间的民族自豪感,让人格外难忘!”王军平满怀感触地说道。

作为我国铁路钢轨保护核心技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王军平荣获了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火车头”奖章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初心永挚,薪火相传。如今,以王军平名字命名的轮轨保护创新工作室,已培养出了一批钢轨保护技术领域技术精、业务强、敢拼搏的青年技术骨干,将一个个“毕业新生”锤炼成轨道运维“尖刀兵”,成为我国铁路钢轨保护技术研发队伍中最具活力的青年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望着延伸到远方笔直的钢轨,王军平坚信,随着铁路运维技术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迈进,“中国高铁”这张靓丽名片必将“越磨越亮”!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