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焊”将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4-29

大海,一天之中会经历两次涨潮与落潮。

下午3时19分,海南省东方市的码头近海刚刚经历了一次落潮。

原本埋藏在浅海的海管,被码头施工作业“误碰”,出现撕裂。抢修海管、恢复供气,这些任务要赶在下一波海浪卷土重来前完成。

只有两个小时。

水下6米,压力条件苛刻,人的视野和姿势都十分受限,而涨潮可能随时带来海水倒灌和触电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浅水区管线水下焊接修复技术在当时仍一片空白。

没有撤退可言,也没有重来第二遍的机会。“海林!”有人不放心地喊他:“你要小心!”

刘海林向他比了一个大拇指。

功不唐捐终入海

1998年,刘海林从山东老家来到天津,成为中海石油平台制造公司 (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公司前身)的一名焊工。他在家中排行老小,用母亲的话说,“农活都没怎么干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电焊是粗重辛苦的体力,但在刘海林的眼里,正是手中一柄小小的焊枪,焊出了一座又一座海上“钢铁城”。

然而,海洋工程的电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海上平台的钢结构不仅要承受猛浪的冲击,还需要面对海冰和台风等极端天气,这对焊接质量的要求极高。

焊枪火花四溅,面罩沉闷厚重,刘海林看到同是焊工的兄弟,身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烫伤。然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一个出色的焊工,不仅要有精湛技术,还需要精通材料、冶金、化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材料和工艺了如指掌。

刘海林就这样踏上探索的道路。只要师傅有空,他便跟着学。师傅说今天就到这儿了,他就找教科书,背了忘,忘了背,书本上的曲线图翻来覆去地看,仍是看不懂。“学理论,最难!”刘海林摇头:“这层窗户纸,怎么也捅不破!”

捅破窗户纸的关键,就是实践!要焊接出一道完美的焊缝,有时需要精确摆动手臂2万次,每次幅度误差不能超过 0.2毫米。年纪尚小的刘海林,为锻炼手臂的稳定性和耐力,在宿舍做俯卧撑、握压力棒,有时直接在手臂上挂板砖。那段日子,他的胳膊肿得有碗口粗,剧痛难忍,有时手甚至捏不住两根细筷。

2002年,刘海林参与绥中36-1平台导管架拉筋焊接施工。拉筋,是海洋平台中受力最大的关键部位之一,它的安全系数直接影响到平台寿命。为保证安全生产,需要采用 X 射线进行探伤检测,一块钢材表面、背面、内部的任何焊接缺陷在这种检测下都无所遁形。在精密仪器的审判下,初出茅庐的刘海林以100%的焊接合格率交出了自己第一份“免检产品”。

乘势长驱如破竹

2010年,经历了十多年磨砺的刘海林,在层层选拔后进入海油工程焊工培训队,准备参加首届“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这支培训队是海油工程的王牌焊接队伍,严苛的训练制度、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对每一位队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

“那时候,我眼中只有冠军,没有想过别的。”在封闭训练的日子里,刘海林一度在焊缝误差的控制上停滞不前。每一次尝试都迎来同样的结果——滚烫的焊花灼烧着他的指尖,失败煎熬着他的心。

失眠、呕吐、疲劳,循环往复的挫败终于击垮了他的精神。一次模拟测试正进行到一半,刘海林突然扔下了锤子。面对教练的询问,他有点控制不住情绪:“我用锥子凿了两个小时,现在手根本就抬不起来,我做这一切到底是图什么?”

这是刘海林职业生涯中最具转折性的一幕。师傅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焊工图的是“问心无愧”四个字,图的是从他自己手中送出去的工作让人安心、放心、有保证。

后期训练之中,刘海林开始转变心态,目标从“拿冠军”变成“超越自己”。他追求一个在千锤百炼后能称得上“艺术品”的作品,他追求每一道焊缝都平整,高度、宽度,甚至每一条鱼鳞纹都一致。

在这被称之为焊接专业“奥林匹克”的大赛上,刘海林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国际冠军。

2017年,东方13-2气田群海管建设项目动工,刘海林作为领队,与超过130人的团队共赴海南。在这之前,他上过两次外国人的铺管船,中国人只能负责焊接。这是刘海林第一次以中国人出方案、自主管理并研判实施细节和操作方法的形式,进行海底管线铺设。刘海林带领团队成员在海上施工超过150天,进行管端处理、坡口组对、焊接操作、焊后处理等多项工作,完成了195公里的海底管线铺设,4次刷新铺设纪录。

这是当时我国自主铺设的最长海底管线。它的诞生,也意味着刘海林和中国海底管线焊接团队的又进一步。

要播桃李满天下

2012年,刘海林领衔的“刘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刘海林有了一个新身份: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一柄焊枪成为他寄托和传递志向的载体。刘海林说,每一次看着新徒弟朝气蓬勃地来到场地上,他就会想起刚刚入职的时候,那个抱着书本和焊枪,追着师傅满场跑的自己。他对每一位徒弟的个性给予充分尊重,训练时,他会把活泼的孩子和沉稳的孩子放在一组,及时根据他们的变化调整分组,让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在碰撞之中达到最大。

工作室成立以来,刘海林带徒90余人,指导40人获评技师和高级技师,先后参与50余项科研课题,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工作室也被授予“全国能源化学系统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如今,这间工作室已经搬到位于临港的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成为智能化转型的一部分。当刘海林被问到未来焊接技术可能会被机器和软件取代,他是否有遗憾时,他很爽朗地笑了起来:“没有!机器人焊接是发展趋势,但是它的焊接思路是人赋予的。”他停顿了一下,又有点调皮地说:“换句话说,焊接机器人就是我的新徒弟。”

对于刘海林而言,焊接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想法、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是为机器赋能的翅膀,也是他在这么多年一线工作中始终想要守护、传承的无价之宝。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