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师傅的“独门绝技”

文章来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9-12

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之上,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见证着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有一群以匠心为魂的检修工匠,他们如“水电医生”,为6座水电站百余台机组“把脉问诊”,守护着大国重器的蓬勃“心跳”,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力检修厂叶祥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13年,叶祥友从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办的“三峡班”顺利毕业,入职长江电力检修厂。初入厂的他,便展现出对检修技术的浓厚兴趣与极强的领悟能力,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他边学习业务知识,边钻研技术难题,逐渐从一名“检修小白”成长为技术尖兵。

检修场上的“绣花功夫”

走进三峡电站机组检修现场,叶祥友手持精密仪器,目光如炬,每一个细微的参数波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里,1毫米都是“粗线条”——测量单位以道(0.01毫米)计,偏差要控制在1至2道以内。叶祥友说:“大国重器容不得丝毫马虎,成败都在每一道细节里。”

叶祥友在葛洲坝检修现场检查风闸

要练就这“绣花功夫”,靠的是远超常人的辛苦付出。2021年,“哈电杯”全国大型水电机组检修职业技能竞赛现场,叶祥友的十指在装配部件上翻飞,磨削、测量、调整一气呵成。当裁判宣布“装配精度高于0.02毫米标准”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仍在无意识地模拟操作动作——这是每天重复上千次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正是这双“机械手”,以全场最小的配合间隙和错位,获得了实操项目第一名,将抗磨板装配精度提高到标准要求的5倍以上,斩获团体和个人“双冠军”。

在三峡电站20号机组推力头镜板回装时,叶祥友发现导流板紧固螺钉设计过短,无法起到限位作用,需要进一步检查修复。而此时推力头镜板已经归位,两块推力瓦只有仅仅60毫米不到的间距,连成年人的手掌都无法横向伸入,更别说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当下不具备正常的检修条件。

“就像给病人做心脏搭桥,差之毫厘就会功亏一篑。”叶祥友回忆道。面对这一棘手问题,他设计制作出类似医疗镊子的拆卸螺栓工具——在弯头尖嘴钳上焊接两块小金属板,配合内窥镜实现“盲操”。工具做好了,但“手术”过程仍然面临挑战:在取螺栓的过程中,叶祥友全身躺入油槽中,为防止划伤镜板,他整个身体绷得笔直,手和身体都不敢有丝毫抖动。3小时紧张作业后,螺钉成功取出,他的双手却因长时间紧绷而不停颤抖。

12年来,他参与完成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4座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检修20台次,修后机组一次启动成功率100%,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及电网电力可靠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给传统工艺装上“智能芯”

在叶祥友创新工作室,陈列着一台形似机械臂的银灰色装置——数显式空气间隙测量仪。这一装置,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以前要佝偻着身子在狭小磁极上方腾挪作业,现在用新装置测量,能实时读取数据。”叶祥友向同事们演示时说道。

微信图片_20250508141800.jpg

叶祥友在检修现场使用空气间隙测量装置测量检修数据

这项创新源于叶祥友在检修现场的“顿悟”。他观察到传统塞尺测量存在掉落风险,且效率极低,便大胆引入电容式位移传感技术。经过多次实验验证,该装置将工作效率提升6倍。

目前,这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4座大型水电站的机组检修,在三峡电站机组A级检修中,该装置的运用使机组提前2天完成交付。

叶祥友的“创新清单”上新不断:主导研发的智能抱瓦工装,使瓦键加工厚度测量精度提高3倍;研制的智能盘车系统,将现场人员从12人减少至4人,盘车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0.5小时……

“不是我们要超越谁,是时代在催促我们创新。”18项国家专利,皆是叶祥友带领团队攻坚的智慧结晶。当传统工艺遇上“智能芯”,水电检修正在完成从“经验主导”到“科技赋能”的蜕变。

把“绝活”炼成“教科书”

“一花独放不是春”,叶祥友不仅自己追求卓越,更将“独门绝技”倾囊相授。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培训资料,开设“青”课堂,将检修知识点、岁修难题、新技术知识融入生动案例,手把手传授技艺。

微信图片_20250508141816.jpg

叶祥友现场讲解检修技术

“叶师傅的课堂,是我们的‘武功秘籍’。”他的徒弟骄傲地说。

“水电检修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叶祥友还将严格的作业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融入检修现场教学,进行“现身说法”式讲解,直到青年员工掌握、吃透。3名青年员工在他指导下,成长为三峡集团技术能手,1名青年员工更是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

“一个人的技术再高,也高不过一群人。”叶祥友深知,唯有薪火相传,方能铸就水电检修的钢铁长城。

从三峡电站到金沙江峡谷,从油污斑驳的检修一线到闪耀智慧的创新工作室,叶祥友用12年光阴,在长江的波涛间铭刻下一名劳动者的光荣印记。18项专利、100%机组启动成功率……这一串串数字,不仅镌刻着他追求极致的匠心,更见证了他对“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誓言。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