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高铁穿上中国“跑鞋”

文章来源: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29

全中国最快的火车能跑多快?年少时的沈飞就对这个充满了好奇。 

2024年12月,马钢时速350公里高速车轮,呼啸着通过了60万公里的严苛考核,由此进入规模化运用阶段,高铁“跑鞋”国产化再迈关键一步。同月,CR450动车组样车在京发布,其疾驰时创下的453公里国内最高时速纪录,同样穿的是“马钢跑鞋”。

一连串的喜讯传来,宝武马钢交材车轮精加工技能大师沈飞内心的激动与自豪难以言表——凭借着对于火车速度的痴迷与向往,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中国高铁穿上中国“跑鞋”的梦想。

沈飞在检查车轮加工质量。

勇担使命铸就“大国重器”

1964年,我国第一个辗钢整体车轮在马钢诞生,终结了我国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当年,这可是同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爆炸,合称为我国工业战线‘四大喜讯’的大事件,马钢车轮也因此被国人誉为‘争气轮’。”说起马钢车轮的光辉历史,沈飞眼里有光。

当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时,马钢人却一度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中国高铁所使用的车轮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让中国高铁穿上中国“跑鞋”,这是所有马钢人的夙愿,也是沈飞一直以来的梦想。

自己的梦,自己圆。

高铁车轮的研发与生产涉及50多项关键技术,是世界公认的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加工精度高的“塔尖”产品。而精加工更是制造高铁车轮的最后一道工序,成败在此一举。

随着高铁速度的快速提升,车轮精加工技术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核心挑战在于静平衡——要保证高铁在高速行驶状态下保持平稳,车轮的形位尺寸精度必须控制在0.03毫米以内。

这是什么概念?普通车轮精度要求约3-4毫米,现在要把精度提高100倍!这有多难?打个比方说,0.03毫米的精度控制相当于要把两根绣花针的针尖一次性精准对接,而且,这样的精准对接还需要在加工注油孔、辐板孔、半精镗孔、精镗孔四种机床的工装上连续成功4次,不能有一次失误。

难度不仅于此,每列高铁装载了64件车轮,每件车轮的精度控制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高铁的安全平稳运行,这对精加工批量化稳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再难也不能被“卡脖子”!在比发丝更细的毫厘之间精雕细琢,沈飞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的努力尝试,终于在试验中实现了精度要求。

沈飞在查看车轮外观质量。

精度难题攻克了,沈飞紧接着又面临一个新的“拦路虎”——静平衡不稳定。

从车轮注油孔到同轴度,从产品跳动度到加工设备平面度,从本工序到上下游工序,沈飞带领团队排查了三个月,最终通过对定位基准面精度的改进,结合工件基准测量实现了设定的定位精度。这个改进让精加工4个工序23个工步全部稳定控制在0.01毫米精度,成功实现批量化稳定应用,马钢人在中国车轮发展史上再次刻下了鼓舞人心的烙印。

坚守“匠心”淬炼“工业精品”

在冲向“工业精品”峰顶的道路上,遇到的大多是非一般的难题挑战。

由沈飞团队加工的城轨车轮产品虽然已在国内外36个城市175条线路4万多辆列车上运行,但是沈飞仍然要挑战一个新目标——让“绿色低噪”的弹性车轮驶入百姓生活。

此前,欧洲厂商常年垄断弹性车轮,设定了很高的技术门槛,必须在高端的五轴机床完成。这是因为弹性车轮精加工要面临一个倾斜的凹型结构,在工艺上对宽度、直线度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缺乏高精尖设备,宽度还可以依靠精确测量刀位点保证,但斜直线分两段加工时的直线度如何实现?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难题。

让不可能,成为一定能,沈飞选择了最传统的“接刀法”。由渐近线将两个工序中的一条轮廓线连接的工艺被称为“接刀法”,这是每一个车工都不陌生的“必修课”,然而在斜面上完成接刀,却是车轮精加工从未触及的领域。

口袋里揣着图纸,脑子里想着工艺,沈飞一次次假设,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试,最终找到了最优的切削深度,以及接刀时切入的曲线曲率、直线斜率的最佳组合。

检测合格!沈飞团队再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22年10月,由沈飞负责机械加工及压装的我国第一批直径840毫米地铁弹性车轮在安徽合肥地铁实现了全球首发,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进入了“绿色低噪”全新阶段。截至2024年底,实现10多个品种3万多件弹性车轮的生产制造,成功实现了这一高端车轮产品的产业化。

沈飞在使用样板检查车轮踏面轮廓度。

精湛技艺的养成,绝不是依靠一次简单的偶然。

沈飞在28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和车轮一同加速“奔跑”,以“匠心”淬炼“精品”。

精辐板孔加工安全隐患防不胜防,有什么办法避免?车轮加工刀具消耗巨大,如何才能优化?RQQ机组集控化操作受限于加工基准面残留铁屑难题,怎么样破解?……执着于发现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是沈飞最鲜明的“标签”。如今走在车轮加工的各条产线上,到处都有他所带领团队的创新印记,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带动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近5年来,沈飞取得岗位创新成果40多项,推动了轮轴加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经济效益。

言传身教催生“百花齐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播开来、传递下去,为中国轮轴事业的发展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速争气,是沈飞一直以来坚持做的事。

沈飞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依托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实训基地,结合企业技能竞赛,常年为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十多年坚持,累计培训数控技能人员1200多人次,培养出近50名数控技师、高级技师,打造了一支能加工全球所有标准车轮的年轻化精锐团队。

沈飞在RQQ集控操作室通过远程监控观察机床运行。

如今沈飞的徒弟陈志遥已是高级技师,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马鞍山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这让他感到很自豪和欣慰。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沈飞还利用自己的专长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参与职业类高校规划教材的编写,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

近年来,沈飞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称号,沈飞创新工作室也荣获全国冶金行业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

一片片车轮,凝聚着一代代中国工匠的心血智慧。沈飞始终把自己的成长与车轮的升级、企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腾飞紧密相连,他带领团队勤奋实干、创新创造,为马钢交材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轮轴产业领军者而不懈奋斗,在助力交通强国战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