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01
在招商局集团所属辽港集团大连港油码头,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都能看到油库管理站技术员李云龙仔细检查每一个阀门、每一段管道的身影。哪怕是极其细微的磨损、极难察觉的渗漏迹象,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辽港集团大连港油码头承担着东北地区40%以上的外进原油转运重任。在这个年吞吐量超亿吨的能源枢纽上,李云龙扎根油库管理一线,以技术革新与匠心坚守,守护着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油港的输油“大动脉”。
初心如磐
李云龙到港口工作的第一天,师傅就指着庞大的输油管道和油罐,对他说:“这些设备就是港口的‘命脉’,每一个细节都得死死盯紧。”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在别人休息时,他在设备旁研究操作手册;别人下班回家,他还在琢磨工艺流程。生产间隙,他常拉着老师傅们唠家常,本子上很快记满了各种实操技巧。
学习检尺取样时,李云龙反复操作几十遍,数据仍与标准值有偏差。师傅指导后,他便利用空闲时间往罐顶跑。盛夏的罐顶温度高达五六十度,他一练就是几小时,汗水湿透了衣衫,在工服上留下一片片盐渍,手掌也被钢尺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最终掌握了检尺诀窍,将测量误差控制在了极小范围内。李云龙凭借着这股子钻劲和韧劲,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操作能手。那个记满笔记的小本子,也从崭新变得破旧,纸张泛黄、边角卷起,可每一页都记录着他的努力与成长。
赛场争锋
2018年,在古都南京,李云龙在“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员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的颁奖台上,高高地捧起了属于他的桂冠。回望那个火热的夏天,在长达100多天的艰苦训练中,李云龙把自己“钉”在训练场上。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来到场地,开始一天的训练。穿脱防化服是比赛的重要一环,厚重的防化服成了他的“亲密伙伴”,为了在比赛中加快一秒,李云龙每天在临时租住的房子里无数次练习穿上、脱下、穿上、脱下,这几乎占用了他全部业余时间。南京的夏天闷热潮湿,防化服密不透气,每次穿上几分钟,汗水就顺着脊背往下淌。防化服得练一次擦一次,衣服上磨破的痕迹清晰可见。此次技能大赛的输油臂操作比赛,对李云龙来说是个“硬骨头”。他争分夺秒,休息日也到码头反复练习。3个月时间,他把输油臂操作水平练到了拔尖。
比赛时,李云龙熟练地操作着遥控器,眼神专注地盯着输油臂的每一个动作。在他精准操控下,输油臂稳稳地对准目标,顺利完成操作。最终,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大赛桂冠,为大连港赢得了参加国家级一类大赛个人和团体的历史最好成绩。站在领奖台上,李云龙眼眶泛红。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坚持。
匠心传承
在长期的巡检工作中,李云龙不断摸索总结,独创了“望闻问切”巡检工作法。“望”,用眼睛仔细观察设备外观、仪表数据、运行状态等,不放过任何细微异常;“闻”,通过嗅觉感知设备是否有异味,判断是否存在线路老化等问题;“问”,向设备操作人员询问设备运行情况,了解是否有异常现象;“切”,凭借经验用手触摸设备关键部位,感受温度、振动等情况,从而判断设备是否正常。为了让同事们更好地记住这个工作法,李云龙将其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这一工作法在企业推广后,大大提高了巡检的效率和准确性,成为大家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李云龙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向年轻员工传授经验、分享技术,助力团队3次荣获全国总决赛前三名,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看着年轻员工们在赛场上崭露头角,李云龙感到欣慰与自豪。
今年,李云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初入油港的青涩小伙,到全国劳模、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获得者,李云龙始终坚守初心,以匠心守护北方能源大动脉。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