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冷极”守粮仓

文章来源: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08

内蒙古海拉尔,全年的平均气温只有零下1到2摄氏度,1月的平均气温更是低于零下30摄氏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冷极”之一。

这里的冬季漫长严寒,呵气成霜,滴水成冰,从事粮食保管工作需要面对极端低温天气考验,尤其在收购期,长时间的户外作业更是极为不易。中储粮海拉尔直属库保管员姜为东,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这一守便是35年,如今的他,身边多了一位00后徒弟。

一段关于责任、技术与时代变迁的传承故事,正在这里悄然续写……

经验与青春的接力

姜为东,56岁,中储粮海拉尔直属库仓储科保管员。1969年5月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从青葱岁月到鬓染霜华,他一直从事粮食保管工作。

他常说“粮食仓储无小事,点滴的疏忽也会酿成事故”,在一次粮情巡检中,姜为东发现了立筒仓由于秋季结露而产生的结顶现象,他迅速做出反应,仅用十天就将四千余吨小麦做出了移库处理,及时避免了储粮事故的发生。

在临储期间,姜为东作为第一批驻库监管员,面对临储库点简陋的储粮设施、收购期间每天数以百万计的现金流,他深感自己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在外的6年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理清了头绪,圆满完成临储收购任务。

今年,听说要承担跨区域租库收购任务,这位56岁的储粮老兵又一次冲到了前面,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完成收购任务,承担着倍增的工作量,带着满身的尘土和执着的坚守,最终换来了干净利落的储粮作业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储粮保管绩效。

35个寒暑交替,粮仓里的粮食轮换了一茬又一茬,粮库里的科技也日新月异。面对层出不穷的智能化设备,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心里偶尔也会闪过一丝迟疑:新东西学起来费劲,是不是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了?他把这想法跟领导一提,却被一口“堵”了回来:“经验丰富的老保管员特别缺乏,你这可不能走啊,新人还指望你带呢!”

解启明,23岁,中储粮海拉尔直属库仓储科保管员,姜为东的新徒弟。刚参加工作一年多,从来到海拉尔直属库起,就跟着师父一起上粮仓,“该干啥、咋干好,都是师父手把手教。”

一年中,海拉尔近半年的时间都笼罩在严寒中,想把粮食保管好,粮食品种特性、温度湿度、虫害风险等,样样都得考虑周全。而什么时候该通风、什么天气易结露,这些细节都在姜为东脑子里。解启明坦言:“从经验上来说我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他们那个程度,所以直到现在我都是在不断地学习。”

图片1.png

“老把式”遇上“新科技”

说起过去,姜为东记忆深处是更彻骨的寒冷与传统的手段。“那会儿条件差,没现在这么多‘千里眼’‘顺风耳’。”他指的是如今遍布粮仓的电子检温线。在姜为东初入行的年代,一切还主要依靠人力,寒冬去仓外测粮温,手一不小心就会被金属测温探杆粘破皮。而现在,库区覆盖了智能粮情监测系统,通过手机和电脑就能实时掌握粮情,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还能把冬季冷空气转化为夏季冷源,更好地为粮食保鲜。

有趣的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设备,师徒的角色有时也会微妙转换。“今天新装的这个设备,操作起来,还得是徒弟教给我呢。”姜为东爽朗地笑起来。

图片2.png

从智能化粮库全覆盖到建设智慧中储粮,姜为东紧跟时代发展,转变思维和工作方式,熟练掌握了电子货位卡、粮情可视化、AI预警处置等操作流程,将自己的保管经验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推动粮食保管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解启明看着师父熟悉地操作着新设备,感触颇深:“过去的储粮经历,可能就永远停留在姜哥回忆里了,以后变化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但不论怎么样,海拉尔的气候特点不会变,保管员的坚守和责任更不会变。”

永远炽热的储粮初心

“首先得有良心,你才能去看粮,有了良心你才能有责任感。”姜为东这句话,朴素却掷地有声,道出了保管员职业的灵魂。

2007年,上收后发的第一批工作服,姜为东一直留到现在。很多同事劝他扔了别穿了,他只是笑笑说:“不光是对人,对物我也有感情,就包括我对粮仓跟粮食,那更有感情了。”

图片3.png

工作之余,姜为东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先后取得了粮油保管员中、高级和技师等资格证书,他持续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粮食保管方法。2018年,姜为东被授予集团公司系统“优秀保管员”称号。

“我的工龄多长,这个单位的历史就多长。”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到如今临近退休,一辈子坚守在保管员的岗位上,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却不易,支撑他的是“为国储粮、储粮报国”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保管员走上岗位,姜为东愈发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他深知,一人之力难以承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唯有“薪火相传,代代传承”,才能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他主动承担起“师父”的责任,在办公室手把手讲授粮食保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粮堆前言传身教演示平仓、测温、清理等实际操作,无论严寒酷暑,毫无保留地把积攒多年的技术经验一一传授给新同事。

为了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他还将多年积累的工作日志、粮情异常案例和储粮技术误区等资料整理出来,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这些珍贵的实践经验,成为年轻员工学习成长的“活教材”。在他指导下,不少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这种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把爱岗敬业融入血脉的传承方式,不仅持续筑牢作为保管员的责任与信仰,也于无声中激发更多青年员工对岗位的认同与热爱。

“我这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大起大落也没有,但是细想呢,这样也挺好。”姜为东眼神平和而坚定,“粮食是咱全国老百姓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从事这工作我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就感,这是让我坚持到现在最大的动力。我们的成绩不像科学家研究造火箭、造卫星,就是平常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这份朴实而深沉的情怀,深深感染着年轻的解启明。“咱哪怕干一天,咱也得把这个工作干好。”谈起感受,这位入职不到两年的年轻人,话语里已有了底气。“当这个仓真正交到你手里的时候,当你走上粮仓踏粮板的时候,你脚下踩的就是1000多吨的粮食,你会立刻感觉到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对于未来,解启明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图景:“师父把他积累的经验、知识、技术都教给了我。我也要把这些继续传下去,传给下一代。”

图片4.png

在“中国冷极”的这座粮仓里,经验在言传身教中延续,技术在坚守传承中革新。以姜为东、解启明师徒为代表的中储粮人一辈子投身储粮事业,用实际行动共同绘就了“为国储粮、储粮报国”的企业精神底色。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为国为民的赤诚“粮”心,这份初心,在岁月与风雪的磨砺下,愈加闪亮。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