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进取开新局:国资央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奋发进取开新局:国资央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章来源: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安排。国资央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锚定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塑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抓手,以“快”破局促传统产业转型、以“精”布局谋新兴产业提质、以“融”塑链强产业链供应链根基、以“合”赋能育良好产业生态、以“责”铸魂显国资央企担当,着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奋发进取开新局。
一、以“快”破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国资央企坚持“数智”与“绿色”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焕发新机。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深化部署“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指导中央企业立足服务国家战略,紧盯前沿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加快用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超800个场景布局应用人工智能。中核集团联合华为开发ERP核智枢系统,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中国宝武AI“炼钢”、冶金地质总局AI“找矿”、中国石化AI“探油”,传统产业正运用AI技术让生产更高效、管理更安全。“一企一策”制定完善碳达峰行动方案,广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应用,中央企业两批共计56个项目入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涵盖先进电网和储能、绿氢减碳、交通建筑等重点产业领域,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
随着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量子计算逼近产业化“临界点”,材料革命加快突破极限环境,低空经济不断开辟“空中新蓝海”,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生产力不断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的产业机会正在加速涌现,传统产业边界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下一步,中央企业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着力提速传统产业向新图强。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专项行动,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和本质安全提升,加快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推进绿色转型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二、以“精”提质,新兴产业焕新领航提质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在产业焕新上再加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重点任务得到清单化落实,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一季度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按照“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通过全资、控股、参股等方式,累计成立未来产业相关企业79家,加快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中国诚通管理基金一季度累计投向战新产业占总投资比重为71%,中国国新战新投资占比近80%,国投系基金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上市,其中科创板143家。
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18%,高于房地产建筑等传统支柱型行业5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下一步,中央企业将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精”提质,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布局的精准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更加注重投前评估和投后评价,以高质量投资引领高价值增长。持续依托中央企业产业焕新行动、未来启航行动等,推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集群式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尽快形成优势,夯实芯片制造、生物、工业软件等领域托底保障能力,超前谋划人形机器人、海洋能等新领域新方向,精准布局流媒体、云服务、半导体等时代感更强、成长性更好的新领域,以精准赛道布局彰显战略纵深,在新兴产业打造比较优势。
三、以“融”塑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国资央企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路径,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安全性和先进性,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高效推进供需对接,带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的24个创新联合体有序运营,86家中央企业带动800余家国企民企、高校院所推进1000多个项目,190项成果实现应用推广。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东方电气、南方电网、中国宝武、兵器工业集团等在重型燃气轮机、高压电缆材料、硅钢技术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成功突破C919大飞机铝合金残余应力控制等8项共性技术。
随着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全球产业链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各国政府和企业愈发重视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和多元化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和重构。下一步,中央企业将着力发挥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优势,着眼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突破和提升,以“融”塑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深化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发挥中央企业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带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切实发挥中央企业链长和应用场景双牵引作用,着眼于“从100到N”的产业化,实施好科技成果拓展工程,成体系推动自主攻关技术和产品“国货国用”,促使其在规模化应用中不断迭代和升级。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参考苹果、华为等优秀企业经验做法,着力打造“赋能型企业”,主动与链上伙伴合作开发,实现共赢共生共荣。
四、以“合”赋能,产业生态涵养培育提效
产业生态是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畅通产业循环,共荣共生,互利共赢。今年以来,国资央企持续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专业化整合取得积极成效。中国资环集团、中国数联物流加快展业,华润集团完成对康佳集团的并入。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积极推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试首用,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中央企业所属190个中试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426项。中国电信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推动5G容灾解决方案、网络大模型AI助手等20余项中试验证成果面向全国推广。中广核技功能涂层电子束固化中试线推动行业材料性能升级与工艺革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产业生态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中央企业将以“合”赋能,构建竞合并存、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涵养产业生态蓄势发展。优化要素配置机制,深化邮轮运营、动力电池、北斗导航、光刻胶等领域整合,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集聚。加快中试验证和应用迭代,着眼于“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持续加大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力度,在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中试验证平台,提供更多专业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服务。带头坚决抵制内卷竞争,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自身有优势、增长潜力大的领域,坚定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坚决杜绝恶意比价、互黑拉踩,依靠自身产业地位、产品质量等,引导行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以“责”铸魂,战略使命履行担当笃行
国资央企积极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有为,彰显责任担当。深入开展“国聘”行动,扎实开展援疆援藏援青援赣工作,开展“央企消费帮扶兴农周”活动,践行社会责任。深入落实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联合推进跨经营区直流工程建设,中国华能、中国矿产、中国中化等企业总部、超过360户央企分支机构加快落户雄安。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南方电网参投的乌兹别克斯坦巴什和赞克尔迪风电项目投产,中国铁建、中交集团参建中吉乌铁路开工,中国五矿、中国有色集团收购巴西重点矿产项目,战略通道掌控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得到增强。
当下,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非传统安全挑战等外部冲击加剧,需求扩张的内生动力仍然不强。但放眼大局大势,我国制度优势突出,坐拥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和前期功能性、制度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经济势能加速释放,发展向新向好。下一步,中央企业既要正视困难压力,更要保持战略定力,着眼于更好发挥核心功能,以“责”铸魂,笃行使命,服务大局,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服务和保障民生。坚持全国一盘棋,围绕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产业资源的空间配置和高效集聚,有序推进产能转移和梯度调整,与地方共建产业转移“拦水坝”和承接产业多层级的“蓄水池”,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分区域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统筹深化“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兼顾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并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徐磊 袁雪)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