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强化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企业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和能力,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中央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骨干中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需要牢牢把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个融合关键,更要发挥好中央企业等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深刻认识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势任务要求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围绕“两线多翼”,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引发链式变革,并日益呈现深度交叉融合趋势,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领域新方向,一批重大产业技术颠覆性变革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一批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正在拓展人类发展新空间新疆域。把握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浪潮,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主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更好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球技术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深刻改变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引发生产力质变。人工智能成本持续下探并深度嵌入多元场景,具身智能推动符号推理走向环境决策并加速导入产业链条,基因治疗、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突破为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氢能、储能、核聚变能等新型能源技术助力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全球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应对发展方式重构、竞争格局重塑考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找准全球产业竞技场,力争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把握完善体制机制创新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提出的三百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改革与发展是核心词,科技与企业是高频词、热点词。其中,“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任务突出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并对“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作出具体部署。同时,全会针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明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改革要求,需要针对企业在科技决策中参与度有限、产学研融合中主导权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科技体制、国资国企等改革任务系统谋划并细化配套政策举措,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二、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国资央企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在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任务中担重任,牵头3个、参与19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97个策源地系统布局8大类60个领域201个前沿方向,实现神舟系列飞船叩问苍穹,嫦娥探月工程接力探索太空,以及“奋斗者”号、“梦想”号、深地塔科1井等高端装备研制的重大突破。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唱主角,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24个,86家中央企业带动800余家高校院所、国企民企推进项目千余个,牵头产业科技创新联盟479家,35家中央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揭榜挂帅”课题210项。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中当尖兵,国务院国资委坚持“顶格、管用、解渴”完善出资人政策,实施科技创新“五加、两减、一保障”的“政策包”和“工具箱”,对科研骨干人才正向激励、精准保障。这为“十五五”时期中央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奠定了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中央企业深刻把握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历史主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扛起科技强国历史重任,一体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造传统竞技场、巩固优势竞技场,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抢占未来竞技场。
一是在创新决策方面建强能力,发挥好出题人作用。重大创新突破往往始于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引领全球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相对缺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创新决策和科研选题这一起跑线上存在差距。中央企业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研判发展趋势、开展技术预见、凝练研发需求,加快提升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实践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用足用好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政策、重大科技专项决策机制,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作用,引导高校院所、大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
二是在研发投入和科研组织方面提升效能,发挥好答题人作用。重大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高、研发组织动员难度大、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复杂等诸多特点,开展“大军团作战”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中央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主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优化攻关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同时,用好创新联合体等重要抓手作用,持续创新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模式,与高校院所、民营企业、地方国企、金融机构等密切合作,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同组建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强大合力,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
三是在成果转化方面深化改革,发挥好阅卷人作用。科技成果转化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要把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聚焦平台中介支撑不够、成果供需衔接不够、转化机制激励不够等重点问题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断点,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同时,畅通供需对接渠道,不断增强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契合度,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破解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优化对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机制,科学反映科技成果价值。此外,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市场需求优势、场景牵引优势,推动首台(套)首批首版等自主攻关技术和产品在规模化应用中不断迭代升级,通过“接得住”“转得出”“用得好”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更大成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董事、党委书记 欧阳昌裕)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