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2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资央企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作用,要求注重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中央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当好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国资央企要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以“四个强化”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强化战略引领,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体系建设,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强化协同攻关,凝聚创新合力;强化机制保障,激发创新活力。7月16日至17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批示和“11·6”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研讨国资央企重点工作,推动国资央企心怀“国之大者”、勇担职责使命,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这既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针对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使命动员。对中央企业而言,既是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更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制胜关键。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作用持续增强。在全链条创新布局推动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获得重要进展,以科技创新支撑传统产业焕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以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切实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中央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让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中央企业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成链条、体系化向前推进,系统性支撑作用充分彰显。要素投入持续强化。在效益承压背景下,研发经费投入保持稳定,研发投入强度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大规模集训、加快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等工作,创新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协同创新纵深拓展。依托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带动国企民企、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所属中试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组织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相关产品国产化率大幅提高;部分转制院所加快组建共性技术研究院,强化共性技术供给能力,进一步释放创新协同效能。关键领域攻坚突破。以中国石油“长龙号”智能钻井系统打破国外垄断、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国家电投“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正式投运等为代表,一批关键领域技术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彰显中央企业“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中央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上协同发力,让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央企业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例如,中核集团联合华为开发ERP核智枢系统、中国石油发布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国家能源集团建成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等;国家电网推动中国绿证得到国际绿色电力消费倡议组织(RE100)无条件认可,中国建材新型低碳水泥实现碳减排达30%,中国资环集团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清单化落实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形成强劲增长动能。例如,中国星网支撑完成全球首例5G卫星直连智能手机的视频通话、中国商飞实现国产客机出海新突破、中国一汽、东风公司、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持续增加等,充分彰显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孵化与引领作用。
本次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既总结上半年成绩,也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即围绕“供给提档、转化提速、产业提质、改革提效”四方面下更大功夫,加快实现从大量投入生产要素的“汗水型增长”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智慧型增长”转变。这为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指明了方向,助力其在保障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精准定位、精准施策。
“供给提档”要求中央企业以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为核心,优化科研组织、深化产学研融合、突破关键技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精准优化科研组织,要加快构建更加符合科技工作规律的科研管理机制,完善技术、产业、市场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针对不同领域技术特点分类施策,例如对传统油气资源开采、CCUS规模化应用等技术路线明确的渐变型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衔接国家科技规划,保持高强度投入;对于前沿材料、新型储能技术等技术路线不明确的突变型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多路线研发,从源头和底层突破解决技术瓶颈。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院,推动多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加快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完善“要素共投、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动与民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关键领域开展大协作、大联合、大攻关,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要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集中攻克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核电、储能材料、智能电网等瓶颈技术,深度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推进国家重要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实施,成体系突破“破卡减压”任务;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攻克非对称原创技术和根技术,筑牢能源产业根基。
“转化提速”要求中央企业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通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需强化中试验证、拓展应用场景、完善支撑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强化中试验证与场景牵引,要加快布局一批重点领域专业化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提供标准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0”的放大验证。依托应用场景优势,发挥中央企业产业链牵引带动作用,实施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成体系推动自主攻关技术和产品“国货国用”,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完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要采取创业投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培育一批科技服务型企业,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供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动行业新标准制定、应用体系兼容,探索“一地认证、全国通用”认证模式等。
“产业提质”要求中央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赋能传统产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双轮驱动升级产业位势,一方面要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新图强”,深化“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落实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兴产业“以新求进”,加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力度,夯实芯片制造、生物、工业软件等领域托底保障能力,超前谋划人形机器人、海洋能等新领域新方向。营造互利共赢产业生态,要聚焦主责主业、聚焦优势赛道,坚定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中央企业要树立高目标追求,参考优秀企业产业链组织模式,打造“赋能型企业”,开放市场、营造共生共荣良好生态。
“改革提效”需要中央企业以机制创新激活科技创新动能,释放制度红利,营造创新沃土。完善科技治理体系,要在集团层面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提升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判断能力和市场感知能力。赋予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和团队组建权,试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竞争性机制,让能者脱颖而出。优化要素配置机制,要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支持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精准并购科技企业,强化技术协同与资源整合。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要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效能为导向,推动各级企业负责人增强洞察力、创新力、执行力,善于把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转变为市场实现的确定性。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内生动力。建立审慎包容的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勤勉尽责前提下的免责情形,让“创新没有错误、研发不谈失败”的氛围在企业蔚然成风。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必须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勇担主体重任,聚焦核心领域,突破关键瓶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奋楫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国资央企磅礴力量!(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钱兴坤)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