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终不负 中国华电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加快绿色转型
绿水青山终不负 中国华电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加快绿色转型
文章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0
盛夏晨风轻抚,走进福建华电漳浦盐场一期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焊花飞溅映亮晨曦,机械轰鸣与海风交织成激昂的建设交响曲,200余名施工人员正抢抓项目建设的“黄金期”。
从稳定能源保供,到提升供给质量;从实现化石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到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中国华电把握能源变革趋势,加快绿色转型,发电装机从2002年的2500万千瓦到今年6月底突破2.5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成立之初的17%上升至57.5%,生态发展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战略焕新 能源自主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煤电作为电力安全的“压舱石”,长期发挥着兜底顶峰作用。中国华电把握煤电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的特点,推动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扎实推进“三改联动”和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完成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机组167台次。
水电作为规模效益大、开发价值高、技术最为成熟的清洁能源,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华电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发展水电。在雪域高原,西藏最大内需水电站——DG水电站实现一年4投;在福建周宁,华电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全容量投产,实现了中国华电在抽水蓄能领域“零的突破”……同时,依托水电灵活调节能力,推动水风光一体化综合开发。7月11日,金上巴塘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金沙江上游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再添一水电明珠。
结构焕新 能源供给水平显著提高
在天津,世界单体最大的天津海晶100万千瓦“盐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在保证“土地性质不变、盐田收益不降、生态环境不变”的前提下,该项目打造“绿色能源+特色盐业”于一体的生态友好体系,实现“盐光渔”一体化综合运用。
在新疆,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项目——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计划今年9月全面建成投产,届时,每年将有360亿千瓦时绿电通过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直送川渝大地。
在山东,一座曾因舜天煤矿关停而沉寂的矿区,因华电淄川大奎山多能互补示范项目的落地,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生机。该项目更是成为全国“矿地融合”的标杆之作。
在“两山”理念萌发地,福建华电金湖电力有限公司跨区域在福建漳州东山县争取到12万千瓦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项目,于今年6月完成项目签约和备案工作。
中国华电以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主攻方向打好结构调整攻坚战,加快推进西北沙戈荒、西南水风光、沿海海上风电、中东部集中式和分布式、东北“新能源+”等基地化、集群化开发建设,构建形成“3+N”风光电空间布局,实现新能源由“量”的增长向“质”“量”双增转变。
智汇焕新 能源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增强
当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量。
中国华电拥有国家级火力发电检测、分布式能源技术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内率先构筑起覆盖煤电、燃机、水电、风电、电网等电力全谱系华电“睿”系列工控产品,有效解决了电力工控系统存在的“断供”风险、安全“漏洞”等“卡脖子”问题。
同时,中国华电围绕新能源发展,积极拓展氢能、新型储能、综合能源、虚拟电厂等新兴业务,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建成全国首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华电内蒙古包头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打通了氢能项目“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填补了绿氢领域在交通运输系统的空白。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氢储项目的投运是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制绿氢的首次尝试,通过光氢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实现绿电、绿氢消纳。
面向未来,中国华电坚定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不动摇,牢牢把握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机遇,更加有效地统筹能源供应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