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两山”画卷  >  央企行动 > 正文
从“水源地”到“生态景” 伊犁能源科克塔斯水库的蝶变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9-03

“你看这水面,干净得能照见云影,岸边的树也密了,去年还见着几只野兔呢!”站在科克塔斯水库岸边,中国中煤所属电力公司伊犁能源水电厂水工马文军望着景致感慨。这座位于伊犁州匹里青河流域的水库,是周边城乡的“大水缸”,在水电厂守护下成了水清岸绿的生态标杆。

伊犁能源水库2.jpg

“生态保护,源头不能松。”水电厂负责人周宁的话,藏在水库每处细节里。清晨九点,马文军带工具沿堤坝巡查,笔记本记着水位、堤坝状况:“每天走两圈,遇人库边野炊、钓鱼就得劝离。”这是水电厂的“人防”日常——专人每日巡查、不定期库尾排查,让违规行为“刚冒头就被管”。

库岸2700米硬隔离网像绿色屏障,网外24个警示牌写着“水源保护 禁止入内”;库尾3000米修缮一新的围栏连成片,32个公示牌、警示牌排开,清晰标注水源保护区范围。“这是‘物防’,给水库加了层‘防护衣’。”马文军说,每月还有巡视船穿梭库区,查边坡稳定性、是否乱倒垃圾,“人畜进不来,污染就少了大半。”

更“聪明”的是“技防”——39个视频监控探头布在坝区、库尾,24小时紧盯动静。“你看这个屏,坝区每个角落都能看清。”值班员刘琛指着监控室屏幕说,“一旦发现外人或动物靠近,能立刻联系人员处置,相当于给水库装了‘千里眼’。”

三道防线织密网,让如今的科克塔斯水库岸边少见违规踪迹,水面清得能看见水下鹅卵石。

“光防污染不够,还得让生态自己‘长’起来。”水电厂的生态账算得又细又实。水质是水库的“生命线”,他们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每月检测pH值、溶解氧等12项指标;还备了移动监测设备,不定期抽查库区不同区域水质,“有变化能早发现、早应对”。

伊犁能源水库.jpg

每年洪水期是“大考验”——上游枯木、草籽、垃圾会被冲进水库,有时能堆上千方。“去年光打捞漂浮物就花了20多万。”马文军记得,“当时组织专业队伍分批次驾打捞船清水面,从早忙到晚,就怕漂浮物烂在水里影响水质”。如今水面波光粼粼,难见一点杂物。

岸线也在“焕新颜”。过去库区部分岸线破损、山体裸露,水电厂先以工程措施加固陡峭山体,再撒黑麦草、狗牙根种子。“这些草耐旱还能固土。”负责绿化的师傅拨弄草丛,“你看这根须,把土抓得牢牢的。”这几年,他们还种了2000多株小叶白蜡、白杨、海棠,60余亩“绿色岸线”连成片,裸露边坡成了“景观带”。

更让人欣喜的是水里的变化。水库边公告栏贴着每年增殖放流的照片——从2016年至今,水电厂连续8年往库区及下游放鱼苗,累计16万尾。“以前担心水库影响鱼群,现在鱼多了,水质也更好了。”常来岸边散步的水电厂员工说,“偶尔能看见鱼跃出水面,这才是活水的样子。”

“生态保护不是一阵风,得有规矩、有人管,还得靠大家。”这是水电厂摸索出的道理。办公室文件柜里,《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水污染应急处置预案》等6项制度整齐码放,“每项制度都写清了谁来做、怎么做。”马文军翻着文件说,比如生态巡查,责任落到人就不会出岔子。

18人的“生态巡查队”是制度的“执行者”。队长周宁说:“他们分成班次,每天查库尾重点部位和周边3公里范围,找有没有人偷偷排污、非法捕捞,发现了立刻上报。去年他们劝止了3起想在库边建棚子的行为,守住规矩,水库才能一直干净。”

守护水库的不止巡查队。每年春天,水电厂联合伊宁县水利局、乡镇政府去下游企业、村里发传单;开学季走进学校讲水资源保护故事。“去年有个小学生还跟我说,他劝爸爸别去水库钓鱼呢。”周宁笑着说,“现在不少村民看见有人违规会主动劝,大家都成了守护者。”

秋日的水库,水面像蓝宝石,岸边树叶染金黄,雪山倒映水中。马文军站在堤坝上,看巡查队同事身影融入树林:“以前说‘守好水库’,现在才知守的是一片生态。下一步我们还得把巡查做得更细,再多种些树,让这水更清、岸更绿。”

夕阳下,水面泛金光,一群水鸟掠过,留下清脆鸣叫,似在为这片土地蝶变喝彩。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