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5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57年冬天,记录了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运-5”首飞的剪彩瞬间。
运5照片
照片里的这群人,在荒野上搭起简陋的厂房,用算盘计算气动参数,用麻绳固定机翼框架。缺衣少食,四面是技术封锁的高墙,他们就靠着一把把扳手,敲打摸索,硬是“敲”出一条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路。
那架通体草绿的双翼飞机,曾是他们跨越山海唯一的伙伴。它掠过田野播撒种子,降落在简陋的土跑道上运送救命的物资,在风雨里穿梭于城市和乡野。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架通体草绿的双翼飞机,甚至称得上小巧,机身长12.69米,高5.35米,上翼展18.18米,下翼展14.24米。但就是这个“小巧”的大家伙,没有辜负期待,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它成了中国生产批量最大、生产时间最长、飞行作业时间最多的通用航空机种。
直到现在,运-5和它的兄弟们仍被广泛应用于货运、客运、农业、救护、跳伞和空中支援等领域,这张照片定格下的那些沾满油污的工装、磨得发亮的手掌、还有首飞成功时喊哑了嗓子的欢呼……成了埋在航空人心底的火种,无声地照着后来者脚下的路。
后来,从追着别人的航迹到画出自己的航线,中国的天空里出现了更多身影。就在运-5系列朝着各种实用方向升级改装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梦想也变成了现实。
运20照片
5年首飞,8年交付,我们这一代航空人依靠自己力量研制出了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这个“大个子”长47米,高15米,两翼展开达50米,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超过66吨。上高原、飞远海、出国门……九万里风鹏正举,它的航迹已遍布全球。
黑白变彩色、模糊变高清,相隔几十年的照片,记录的不只是两架飞机的迭代,更是一条漫长的来时路。从仿制到改装再到自主研制,那些深夜在图纸上标注的修改痕迹、试飞日志里写下的经验总结、藏在工具箱里的旧零件,正在成为历史,但始终是航空人的传家宝。
抬头看,天空早已换了模样。运-20鲲鹏展翅,背负着使命飞向五洲四海;运-8、运-9家族整装列阵,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巡航,在灾难降临的地方投下希望,续写忠诚;曾经孤身跨越过山海、穿梭过风雨的运-5,如今披着新装,挺直了腰杆,在伙伴们的簇拥下继续翱翔。
运-5是起点,运-20却不是终点。变的是实力,不变的是决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国家有需要,它们总能应“运”而生。正如每一次掠过长空,都是无声的敬礼。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