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6
新中国第一辆59式坦克
这张59式坦克的老照片,记录着中国坦克工业从零突围的历程。
80年前,我们的坦克装备还是战场缴获的“胜利品”,中国人自己造坦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坦克装备也深深带着“万国牌”的烙印,有外国专家断言“新中国自己制造主战坦克需要20年”。
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下,新中国开启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汇聚到包头。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新中国第一座坦克厂正式破土动工。
没有专业设备,就靠双手和智慧:没有烤芯炉,工人们垒起土窑代替。没有锻模,就用自由锻土办法上马。没有煤气加热炉,临时搭建的焦炭炉顶上;没有冲模,那就自己动手做简易工装。凭着这股劲头,工厂坚持“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
终于,自1958年9月展开中型坦克试制工作,到11月5日装出“中苏友谊车”,再到12月25日试制成功中型坦克,第一辆由中国人试制成功的中型坦克诞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就此终结。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阅兵式上,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32辆崭新的59式坦克,排着严整的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
但这只是开始。59式坦克没有停下脚步。根据部队需要,它经历了一次次改进:59-1、59-2、59双…… 为了适应不同战场,它们冬赴严寒之地,夏闯酷热海岛,过着“反候鸟”式的生活。 炮塔外形从最初的“圆滚滚”,逐渐变得“见棱见角”。 坦克炮的口径,也从100毫米,升级到了威力更大的125毫米。 每一次线条的改变,每一次火力的提升,都凝聚着研发人员的心血。从试制到自主研制再到跻身世界前列,坦克在迭代中升级、在创新中突破,赢得“陆战之王”美誉。
59式坦克,也成为我国生产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型号之一,默默守护国土数十年。
15式轻型坦克高原演练
烟尘翻涌,奋勇突进,炮管如戟,刺破浮尘,在高原上劈开一条铁血通路——这是15式轻型坦克守护边陲的日常。
为适应高原、水网及复杂地形作战需求,15式轻坦克应运而生。从平原到高原,从内陆到边境,它在缺氧环境下精准打击,在极端气候中保持稳定,在演练场的沙暴漩涡中,静静蓄势,随时准备撕碎“敌人”防线。
与59式坦克相比,15式轻型坦克依托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凝聚着材料科学、动力工程等多领域技术突破。从当年用算盘计算参数,到如今人工智能模拟战场环境;从手工铸件,到如今数字化生产线精准加工,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为国铸盾”、守护疆土的执着信念。
从戈壁滩上靠土办法上马的第一辆59式,到高原上敏捷犀利的15式;从依赖缴获的“万国牌”,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坦克,这条从“攒”到“造”再到“强”的路,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能战方能止战。80年前,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的国土,如今我们用科技和创新捍卫安宁。80年,弹指一挥间,但就如坦克事业发展,中国已是天翻地覆。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