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抗战胜利80周年  >  时空对话 > 正文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6

我国第一座重水实验性反应堆(101堆)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全球首堆

这两张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照片,记录的正是中国核能事业从起步到强大的巨变。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核工业可谓是一穷二白,国内科研人员寥寥无几,回旋加速器、核反应堆等必要设备更是没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他深知,要迎头赶上应从基础研究抓起。

1955年,一个新的机会来了。中苏签订《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议》,在科学研究方面,苏联将帮助中国建造一座热功率为7000千瓦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一台2兆电子伏的回旋加速器,并接受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核物理研究人员赴苏培训和实习。

为了给反应堆和加速器“安家”,钱三强等人围着北京城跑了近半个月,最后选定了西南郊房山坨里地区。

这里离北京城中心约40公里,西北有燕山环绕,山下有一条河,东侧有土岗,正好作为实验区与生活区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地理、地貌、水文、地质都符合要求,但当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很差,所以筹建初期遇到不少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建办公室设在一个破庙里,工作人员只能分散住在附近北坊村的农民家中。

1956年,“一堆一器”及新科研基地开建,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在荒地上拔地而起,工作人员深知机会宝贵,任务紧迫,便抓紧一切时间日夜攻关,学习掌握“一堆一器”工作原理。

1958年6月10日,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次得到质子束并且到达内靶。三天后,好消息再度传来,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首次达临界。

“一堆一器”有多重要呢?它的落成,让我国核科学的研究装备和实验手段大幅改善,“两弹一艇”以及人造卫星、洲际导弹的诸多元件、材料及部件,都在此经过辐照模拟获取关键数据。这些数据里,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弹的装料数据和为氢弹技术路线选择“定向”的数据。

此外,核弹的“引信”中子源的生产也与“一堆一器”密切相关。后来的几十年里,从引进外国技术,自行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改建,再到对外输出技术……科研人员们在101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追逐“核心”。

而这座银灰色的华龙一号首堆,正是凝聚了我国多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大成之作。

华龙一号接续着几代核工业人的梦想,从2015年首堆开工到2025年全球41台机组在建在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核电崛起的传奇。

177堆芯设计的突破,凝结着二十载攻克建模、燃料管理及在线监测技术攻关,构建起自主三代核电设计体系;为验证非能动安全系统,科研人员耗时两年在大山深处建造全球首个60米全尺寸试验台架,收集200余组数据……正是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最终化为了华龙一号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复制性的坚实保证,使之成为当前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唯有自主创新才能筑起“护城河”。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曾说:“在国家需要核能技术的时候,如果没有自主的核能技术,我们就无法面对今天严峻的挑战。”

核工业人没有停下脚步,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四代核电技术接连突破,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核能综合利用已拓展至供热、制氢等多个领域,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至此,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了从技术“学徒”到行业“领跑者”的华丽蜕变。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