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抗战胜利80周年  >  时空对话 > 正文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6

八十年前,山河破碎,百业待兴。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一片荒芜。全国汽车不足十万辆,物资转运靠人扛畜驮,核心技术被重重封锁。前辈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简陋的装备甚至血肉之躯,在烽火硝烟中保障着民族命脉的运输线。那时,造一辆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渴望。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图为刻有毛主席亲笔题词的汉白玉基石

初具规模的一号门厂区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在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看着流水线上鱼贯而出的汽车,毛主席当即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1953年7月15日,天空澄碧,纤云不染。刻有毛主席亲笔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被郑重地抬进奠基典礼大会会场、埋入长春西南的这方热土。在上万名建设者的鼓掌欢呼声中,中国汽车工业正式开篇。70多年来,这块汉白玉基石见证了新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光辉历程,也记录了那段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

 

火车头取暖,破冰寒冬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但按工艺要求,厂房的施工必须保持室温在6℃以上才能使质量不受影响,这就为冬季施工提出了采暖供热的课题,否则长达半年的停工将导致三年建厂出车无法实现。一汽人对蒸汽机车进行了改装,使滚烫的蒸汽送到施工现场,保证了冬季施工顺利完成。

制作红旗轿车模型

 

制作红旗轿车模型

1958年,伴随着“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的口号,试制高级轿车的战斗在一汽打响。“红旗”由全厂参加试制,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分解到车间,设计、工艺人员到现场配合。为了完成试制任务,一汽人不分昼夜,群策群力,仅用4天就绘制出了16张样车图纸。通过张榜招贤的方式,工人们像“赶庙会”一样自主挑选自己擅长的零部件制作,2000多个零部件在几个小时内被抢光,工人们用榔头敲出了车门、车盖、轮毂等全部覆盖件。经过33天夜以继日的突击奋战,1958年8月1日,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驶下装配线。

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整体设计庄重大方,长、宽、高取最大尺寸,后座尺寸尤为突出。外观设计极富民族风格,前标为红旗造型,水箱面罩呈扇形,保险杠防撞块为云纹形,尾灯采用宫灯造型。

1958年8月1日,国产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试制成功

饶斌厂长在“红旗”命名大会中的讲话提到:“通过'红旗'试制的成功,全厂职工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我们都自信:世界汽车工业上最先进的设计结构的制造,对我们汽车厂来讲都是不在话下;汽车工业生产上任何先进的技术,别人能做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别人不敢做的,我们一定敢做,一定能做。”正是这份红旗精神,支撑着一代代一汽人勇立潮头、永争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用智慧和汗水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峥嵘岁月沧桑巨变,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第一代创业者肩扛手抬、敲击打磨的身影,一汽人从未忘记。当年用算盘和锉刀挑战的“不可能”,今日已蝶变出科技的光芒。当年全国汽车不足十万辆的贫瘠土壤里,如今已长出自主创新的参天大树。

中国一汽红旗智能工厂

 

中国一汽红旗智能工厂 

 

红旗纯电车型天工

 

红旗金葵花国宾车队

中国一汽积极推动数智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便捷高效、智焕新境的制造新典范,持续谱写汽车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新篇章。前辈们可以看见中国一汽采用全新理念的冲压自动装箱技术,实现16SPM的高速自动化生产;依托行业领先的4C3B喷涂技术,重新定义高端漆面的豪华品质;行业首发的商用车轮胎不限车型智能随动装配技术,装配准确率、合格率均达100%,解决了传统装配过程中的难题;国内首发的多项全自动拧紧与智能分析决策技术,实现了底盘合装全线“黑灯”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凭借国内首创的卫星定位产线检测系统,实现整车级、多场景精准测试;人形机器人多场景作业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了智能制造场景的落地……今天,中国一汽勇当“三个排头兵”,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一号门厂区

前辈,您看!从天工家族灵犀座舱、司南智驾征服复杂路况的智勇双全,到红旗金葵花国宾车队不断承担重要使命见证国之大事的责任与担当……车轮碾过的岁月,是一部用信念和坚守刻下的壮阔史诗。汉白玉奠基石所承载的希望与期待,在一代又一代一汽人的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中,已然汇聚为璀璨星河。这山河,终如您愿;这征途,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